首页--艺术论文--戏剧艺术论文--中国戏剧艺术论文--曲艺艺术论文

白派京韵大鼓艺术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引言第7-10页
 一、研究目的与研究现状第7-8页
 二、研究意义与研究范围第8-9页
 三、研究方法第9-10页
上篇:风格特征第10-45页
 第一章、形成历史第10-15页
  第一节、白派京韵的由来第10页
  第二节、产生背景探究第10-13页
   一、时代思潮为基础第11页
   二、个人勤悟为前提第11-12页
   三、大众审美为保障第12-13页
    1、取材于“悲”第12页
    2、行腔于“回”第12-13页
    3、倾注于“情”第13页
  第三节、曲目汇总第13-15页
 第二章、形态特征第15-36页
  第一节、唱腔音乐分析第15-25页
   一、词格独特轻俏第15-16页
   二、板式承接规范第16-17页
   三、节奏“抢、闪”灵活第17-20页
   四、速度平稳缓和第20-21页
   五、力度强弱适中第21页
   六、行腔回转重“说”第21-22页
   七、音域相对偏窄第22-23页
   八、调式局限稳定第23页
   九、音乐结构严谨第23-25页
  第二节、伴奏音乐分析第25-29页
   一、首调定弦的方式第25-26页
   二、变把转调的技法第26页
   三、平中见俏的过门第26-28页
   四、鼓与檀板的配合第28-29页
  第三节、演唱风格第29-36页
   一、吐字清晰、兼用乡音第29-30页
   二、发声靠前,鼻音带腔第30-31页
   三、“颤”“擞”“提”“滑”,润腔丰富第31-33页
   四、表演传神,投情释意第33-36页
 第三章、三大流派唱腔对比分析第36-45页
  第一节、相同唱段的分析第36-37页
  第二节、不同唱段的对比分析第37-45页
下篇:传承发展第45-58页
 第一章、传承规律第45-50页
  第一节、口传心授的教学作用第45-48页
   一、“口传心授”的教学程序第45-46页
   二、“口传心授”的合理之处第46-47页
   三、“口传心授”的待改进处第47-48页
  第二节、女伶介入的审美影响第48-49页
  第三节、艺术特征的认知继承第49-50页
 第二章、发展过程第50-55页
  第一节、唱腔旋律融汇式改革第50-53页
  第二节、创作题材多元化发展第53-54页
  第三节、表演形式现代化创新第54-55页
 第三章、四代艺人唱腔对比分析第55-58页
结论第58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2页
附录一:音乐相关的行业术语阐释第62-64页
附录二:北京曲协鼓曲培训班教材第64-70页
致谢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唐山皮影戏艺术风格研究
下一篇: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