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唐山皮影戏概述 | 第9-19页 |
·唐山皮影戏的发展历程 | 第9-10页 |
·发展初期 | 第9-10页 |
·几次劫难 | 第10页 |
·皮影戏的新生 | 第10页 |
·唐山皮影戏的演变 | 第10-16页 |
·制作材料上的演变 | 第10-11页 |
·影人影窗的演变 | 第11-12页 |
·灯光的演变 | 第12页 |
·乐器的演变 | 第12-14页 |
·皮影艺人的演变 | 第14-16页 |
·唐山皮影戏的雕刻技术及审美特征 | 第16-17页 |
·唐山市皮影剧团及部分演员简介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唐山皮影戏的音乐形态分析 | 第19-36页 |
·独特的演唱方式及角色分类 | 第19-20页 |
·演唱方式 | 第19页 |
·角色分类 | 第19-20页 |
·严谨精巧的唱词 | 第20-24页 |
·五字句(或称五字赋) | 第20页 |
·七字句(或称七字赋) | 第20-21页 |
·三赶七(或称三顶七) | 第21-22页 |
·硬辙 | 第22-23页 |
·大金边小金边 | 第23-24页 |
·赞语 | 第24页 |
·丰富多彩的唱腔 | 第24-31页 |
·板式及曲体结构 | 第31-36页 |
第三章 唐山皮影戏的代表作---《牛郎织女》艺术分析 | 第36-59页 |
·剧情介绍(见附录一) | 第36页 |
·全剧的剧本文学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剧情梗概 | 第36页 |
·主题 | 第36页 |
·场次 | 第36页 |
·主要人物 | 第36-37页 |
·剧本结构的图表分析(见附录二) | 第37页 |
·重点段落的唱腔分析 | 第37-59页 |
·织女的“三赶七唱段”艺术分析 | 第37-45页 |
·织女的平调唱段 | 第45-52页 |
·牛郎的悲调唱段 | 第52-59页 |
第四章 唐山皮影戏的现状与发展 | 第59-66页 |
·唐山皮影戏的生存困境 | 第59-60页 |
·传承人员的断代 | 第59页 |
·剧目缺乏时代特色 | 第59-60页 |
·民间影班演出市场的局限性 | 第60页 |
·唐山皮影戏的改革措施 | 第60-66页 |
·加大宣传力度 | 第60-61页 |
·表演技术的创新 | 第61-62页 |
·现代性因素的融入 | 第62-63页 |
·重视田野调查,认真开展普查工作,制定和完善有关的保护政策。 | 第63-64页 |
·拓展市场 加强对外交流活动 | 第64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附录一 | 第69-71页 |
附录二 | 第71-78页 |
附录三 | 第78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