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法学各部门论文--民法论文

舆论监督与人格权保护的法律界限

导言第1-10页
第一章 舆论监督与人格权第10-20页
 第一节 舆论监督(定义、地位、作用)第10-15页
  一、 定义第10-11页
  二、 地位及特点第11-12页
  三、 作用第12-15页
 第二节 人格权第15-19页
  一、人格权概述第15-17页
  二、 我国人格权保护的现状第17-19页
 第三节 舆论监督与人格权保护的冲突和矛盾第19-20页
  一、 行使新闻自由权利不得侵害公民的人格权第19页
  二、 法律注重保护人格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新闻自由,舆论监督的保护第19-20页
第二章 舆论监督侵犯人格权的表现和原因第20-22页
 第一节 舆论监督侵犯人格权的表现形式第20-21页
  一、 侵害名誉权第20页
  二、 侵犯隐私权第20页
  三、 侵犯姓名权第20-21页
  四、 侵犯肖像权第21页
  五、 侵犯法人名称权,名誉权和商誉权第21页
 第二节 舆论监督侵犯人格权的原因第21-22页
  一、 内容失实第21页
  二、 评伦不当第21-22页
  三、 暴露隐私第22页
  四、 故意毁损名誉第22页
第三章 舆论监督与人格权保护的法律界限第22-38页
 第一节 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第23-25页
 第二节 舆论监督侵犯人格权的责任构成要件第25-31页
  一、 舆论监督与公民、法人的名誉权第26-29页
  二、 舆论监督与公民的隐私权第29-31页
  三、 舆论监督与公民的其他权利第31页
 第三节 舆论监督侵犯人格权的免责条件第31-38页
  一、 新闻侵权的责任豁免第32-33页
  二、 舆论监督侵权的抗辩理由第33-38页
第四章 结论第38-44页
 第一节 对于舆论监督在司法上予以“倾斜保护”第39-41页
  一、 引进美国“诽谤法”的理念第39页
  二、 实行“公正评论”原则第39页
  三、 要将评论和报道加以区别第39-40页
  四、 对“公众人物”确定“容忍轻微损害的义务”, 采取“微罪不举”规则第40页
  五、 当个人行为涉及社会公众利益时,新闻报道具有“优先权”第40-41页
 第二节 对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法律上须明确的认识第41-44页
  一、 把握法律范围内的新闻真实第41页
  二、学会公正评论第41页
  三、 勿闯隐私误区第41页
  四、 和为贵第41-44页

论文共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表见代理制度
下一篇:基于Agent的智能信息检索体系结构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