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地基基础论文--人工加固地基论文

粉体喷搅桩加固软基的工程应用与试验研究

第1章 绪论第1-18页
 1.1 地基处理概述第9-10页
  1.1.1 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意义第9页
  1.1.2 地基处理的对象第9-10页
 1.2 复合地基法加固简述第10-13页
  1.2.1 复合地基的定义及分类第10-11页
  1.2.2 复合地基的效用第11-12页
  1.2.3 复合地基与桩基的比较第12-13页
 1.3 软土路基的加固处理第13-15页
  1.3.1 软基的危害第13页
  1.3.2 软土路基加固方法第13-15页
 1.4 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基的应用第15-17页
  1.4.1 散体桩复合地基的特性及存在的问题第15页
  1.4.2 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特性第15-16页
  1.4.3 粉喷桩的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1.5 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第17-18页
第2章 粉体喷搅桩加固软土的机理第18-28页
 2.1 软土的成因及分布第18-19页
  2.1.1 软土的含义第18-19页
  2.1.2 软土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第19页
 2.2 软土的结构、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性质第19-22页
  2.2.1 软土的结构与构造第19-20页
  2.2.2 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第20页
  2.2.3 软土的工程性质第20-22页
 2.3 水泥粉体喷搅桩加固软土机理第22-24页
  2.3.1 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第22-23页
  2.3.2 粘土颗粒与水泥水化物的作用第23-24页
  2.3.3 水泥水化物与软土的碳酸化作用第24页
 2.4 粉体喷搅桩水泥土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第24-27页
  2.4.1 水泥土桩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第24-25页
  2.4.2 水泥土桩体的抗拉强度第25页
  2.4.3 水泥土的抗剪强度第25-26页
  2.4.4 水泥土的变形模量第26页
  2.4.5 水泥土桩体的压缩模量和压缩系数第26页
  2.4.6 水泥土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模量第26-27页
 2.5 粉体喷搅桩加固软土的特点第27-28页
第3章 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第28-39页
 3.1 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对勘察的要求第28页
 3.2 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第28-31页
  3.2.1 复合地基置换率和桩土应力比第28-29页
  3.2.2 粉喷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第29-31页
  3.2.3 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第31页
 3.3 复合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第31-33页
 3.4 复合地基变形特性和设计计算第33-36页
  3.4.1 加固区的变形s1计算第34-35页
  3.4.2 加固区下卧层的变形s2计算第35-36页
 3.5 粉喷桩的设计第36-39页
  3.5.1 粉喷桩的适用条件第36-37页
  3.5.2 粉喷桩设计思路第37-39页
第4章 水泥粉体喷搅桩施工与质量控制第39-49页
 4.1 施工机械及配套设备第39-41页
  4.1.1 施工机械简介第40页
  4.1.2 施工机械主要设备第40-41页
 4.2 施工工艺第41-43页
  4.2.1 地基加固的工艺性设计第41-42页
  4.2.2 粉体材料第42-43页
  4.2.3 施工工艺流程第43页
 4.3 施工中质量控制第43-49页
  4.3.1 施工中影响成桩质量的因素第43-44页
  4.3.2 施工中质量控制措施第44-46页
  4.3.3 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第46-49页
第5章 水泥粉体喷搅桩现场试验第49-66页
 5.1 工程概况及粉喷桩的设计第49-50页
  5.1.1 工程概况和地质情况第49-50页
  5.1.2 粉喷桩的设计参数第50页
 5.2 现场试验第50-61页
  5.2.1 试验方法的确定第50-51页
  5.2.2 低应变(动测)试验第51-53页
  5.2.3 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第53-55页
  5.2.4 桩土应力比测试第55-61页
 5.3 加固效果分析第61-66页
  5.3.1 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第61-64页
  5.3.2 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分析第64-66页
第6章 粉喷桩桩土应力比的探讨第66-78页
 6.1 粉喷桩单桩工作性状第66-70页
  6.1.1 垫层的作用第66-67页
  6.1.2 粉喷桩的荷载传递第67-68页
  6.1.3 变形破坏机理讨论第68-70页
 6.2 桩土应力比的分析第70-73页
  6.2.1 桩土应力n与荷载P的变化关系第70-71页
  6.2.2 影响桩土应力比n的因素第71-73页
 6.3 桩土应力比n值的确定方法探讨第73-78页
  6.3.1 n值的现行确定方法第73-75页
  6.3.2 压缩模量K值修正法计算n值第75-78页
结论第78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创新研究
下一篇:试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战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