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导论 | 第1-10页 |
一、 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| 第7-8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与成果 | 第7-8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与成果 | 第8页 |
三、 本文研究意义与重点 | 第8-9页 |
(一) 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(二) 研究重点 | 第8-9页 |
四、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9-10页 |
(一) 研究方法:规范与实证相结合 | 第9页 |
(二) 分析视角和理论依据 | 第9页 |
(三) 技术路线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地方旅游节庆概述 | 第10-22页 |
一、 地方旅游节庆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| 第10-12页 |
二、 地方旅游节庆的起源和发展 | 第12-16页 |
(一) 地方民俗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| 第12-13页 |
(二) 现代地方旅游节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3-14页 |
(三) 地方旅游节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| 第14-15页 |
(四) 未来地方旅游节发展趋势分析 | 第15-16页 |
三、 地方旅游节的特点和功能 | 第16-22页 |
(一) 地方旅游节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(二) 地方旅游节庆的类型划分 | 第17-18页 |
(三) 地方旅游节的功能 | 第18-20页 |
(四) 地方旅游节正负面影响对比分析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地方旅游节策划的理论基础 | 第22-30页 |
一、 地方旅游节庆策划是旅游学与策划学的交叉研究对象 | 第22-23页 |
二、 地方旅游节策划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8页 |
(一) 人本主义的策划哲学观 | 第23-24页 |
(二) 系统论与整合策划方法 | 第24-26页 |
(三) “地方精神”的塑造与扩散——区域旅游形象策划与传播理论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(四) 地理学的空间关系与空间竞争理论 | 第27-28页 |
三、 地方旅游节庆策划原则 | 第28-30页 |
(一) 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28页 |
(二) 把握文脉原则 | 第28页 |
(三) 市场导向原则 | 第28-29页 |
(四) 民俗文化原则 | 第29页 |
(五) 社区开发原则 | 第29页 |
(六) 系统构建原则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地方旅游节庆策划方法 | 第30-42页 |
一、 地方旅游节庆策划的一般模式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(一) “旧瓶装新酒”模式 | 第30页 |
(二) “无中生有”模式 | 第30-31页 |
(三) “拿来主义”模式 | 第31页 |
二、 地方旅游节策划的基础——开发条件分析 | 第31-34页 |
(一) 区域旅游资源与节庆开发载体条件分析 | 第31-32页 |
(二) 客源市场需求特征 | 第32页 |
(三) 区域旅游业发展基础 | 第32-33页 |
(四) 经济与社会支撑条件 | 第33-34页 |
三、 地方旅游节策划的灵魂——节庆开发理念定位 | 第34-35页 |
(一) 文脉辨析 | 第34页 |
(二) 开发理念 | 第34页 |
(三) 节庆主题 | 第34-35页 |
(四) 形象塑造 | 第35页 |
四、 地方旅游节策划的内容——节庆要素条件构成 | 第35-39页 |
(一) 节庆参与主体 | 第35页 |
(二) 节庆活动内容策划 | 第35-36页 |
(三) 节事氛围营造与旅游形象整合 | 第36-37页 |
(四) 旅游节营销策划 | 第37-38页 |
(五) 组织管理 | 第38页 |
(六) 地方旅游节的经济效益实现机制策划 | 第38-39页 |
五、 地方旅游节策划的升华——感悟与创新思维 | 第39页 |
六、 地方旅游节策划的一般流程 | 第39-41页 |
七、 不同类型的地方旅游节庆策划与开发对比分析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策划与开发实践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| 第42-44页 |
一、 明确地方旅游节庆的目的,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与旅游文化活动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二、 旅游节庆主题、命名、周期与规模应务实 | 第43页 |
三、 处理好旅游节庆举办地与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关系、节庆与非节庆期间的关系 | 第43页 |
四、 加强区域联合、避免恶性竞争 | 第43-44页 |
五、 节庆组织的市场化、专业化开发方向 | 第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后记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