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中外企业并购环境的比较分析 | 第1-15页 |
第一节 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 | 第5-10页 |
一、 产权的不同性质导致企业并购目标的差异 | 第5-6页 |
二、 内部人控制引致的企业并购的障碍 | 第6-10页 |
第二节 市场制度的比较 | 第10-15页 |
一、 法律体系的比较 | 第10-12页 |
二、 中介机构服务功能的比较 | 第12-14页 |
三、 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比较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| 第15-20页 |
第一节 政府介入企业并购的理论依据及国外的实践 | 第15-17页 |
一、 企业并购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的介入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国外政府参与企业并购的实践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| 第17-20页 |
一、 我国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的表现和功能 | 第18-19页 |
二、 我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并购的绩效分析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中外企业并购动因的比较分析 | 第20-24页 |
第一节 国外企业并购的动因 | 第20-22页 |
一、 追求协同效应 | 第20-21页 |
二、 谋求快速增长 | 第21页 |
三、 提高市场占有率 | 第21页 |
四、 为了避税 | 第21-22页 |
五、 管理者利益驱动 | 第22页 |
六、 节省交易费用 | 第22页 |
第二节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 | 第22-24页 |
一、 政府以减少亏损企业和金额为目的的“拉郎配” | 第22-23页 |
二、 企业“买壳上市” | 第23页 |
三、 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摘牌或丧失配股资格而进行并购重组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中外企业并购具体运做的比较分析 | 第24-32页 |
第一节 企业并购对象的选择 | 第24-28页 |
一、 从行业角度讲,企业并购对象的选择 | 第24-26页 |
二、 从规模角度讲,企业并购对象的选择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并购方式的选择 | 第28-30页 |
一、 上市公司并购方式 | 第28-29页 |
二、 非上市公司并购方式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融资渠道支付方式的比较 | 第30-32页 |
一、 我国狭窄的融资方式 | 第30-31页 |
二、 支付方式比较 | 第31-32页 |
第五章 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| 第32-42页 |
第一节 改善我国企业并购环境的建议 | 第33-35页 |
一、 减少委托代理层次,明确各级代理人的责任,减少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企业并购的发生 | 第33页 |
二、 改变现有的公司控制权过分集中的股权结构,减少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干预,加强所有者的监督 | 第33页 |
三、 有效使用企业家资源,建立经理人市场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| 第33-34页 |
四、 政府可适当鼓励非国有资本介入企业并购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定位 | 第35-38页 |
一、 培育健全的资本市场 | 第35-36页 |
二、 建立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| 第36-37页 |
三、 发展投资银行业,完善市场组织体系 | 第37页 |
四、 积极推进市场经济的配套改革,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企业并购操作中的启示 | 第38-42页 |
一、 横向并购、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
二、 我国企业强强联合的可行性 | 第39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