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1-12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9页 |
·城市污泥的产生、处理与处置 | 第13-18页 |
·城市污泥的产生 | 第13页 |
·污泥的来源、种类及性质 | 第13-18页 |
·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| 第18页 |
·底泥污染状况及湘江霞湾港底泥污染 | 第18-22页 |
·底泥 | 第18-19页 |
·底泥污染物种类 | 第19页 |
·底泥污染修复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湘江及霞湾港的基本情况 | 第20-21页 |
·霞湾港重金属污染 | 第21页 |
·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思路 | 第21-22页 |
·胞外聚合物的性质及其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·胞外聚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| 第22页 |
·胞外聚合物对活性污泥沉降性和絮凝性能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胞外聚合物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胞外聚合物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| 第24页 |
·重金属离子与胞外聚合物 | 第24页 |
·FENTON 体系的发展及其在污泥处理方面的应用 | 第24-29页 |
·Fenton 体系的发展 | 第24-26页 |
·Fenton 调理稳定剩余污泥的作用机制 | 第26-27页 |
·Fenton 氧化处理剩余污泥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27-28页 |
·Fenton 试剂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8-29页 |
·生物淋滤的主要机理及研究现状 | 第29-37页 |
·生物淋滤 | 第29-30页 |
·生物淋滤的菌种 | 第30页 |
·生物淋滤去除重金属的机理 | 第30-32页 |
·影响生物淋滤的条件 | 第32-37页 |
·生物淋滤工艺流程 | 第37页 |
·选题背景、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37-39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37-38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8-39页 |
第2章 FENTON 氧化破解城市污泥 | 第39-48页 |
·引言 | 第39页 |
·实验目的 | 第39页 |
·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39-40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39-40页 |
·主要器皿 | 第40页 |
·药品 | 第40页 |
·主要物征参数与测定方法 | 第40-42页 |
·含水率(含固率) | 第40页 |
·pH 和ORP | 第40-41页 |
·VSS | 第41页 |
·SCOD | 第41页 |
·蛋白质浓度 | 第41页 |
·多聚糖浓度 | 第41-42页 |
·粒径分析 | 第42页 |
·显微镜照片 | 第42页 |
·供试污泥 | 第42页 |
·实验内容 | 第4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6页 |
·pH 对EPS 破解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反应时间对EPS 破解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H_2O_2 和Fe~(2+)投加量对EPS 破解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温度对EPS 破解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Fenton 氧化破解前后污泥粒度分布 | 第46页 |
·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3章 回流比对生物淋滤去除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的影响 | 第48-67页 |
·引言 | 第48页 |
·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48-49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48页 |
·主要器皿 | 第48-49页 |
·药品 | 第49页 |
·主要表征参数与测定方法 | 第49-52页 |
·含固率、pH 和ORP | 第49页 |
·重金属含量测定 | 第49-52页 |
·重金属形态分析 | 第52页 |
·供试污泥和底泥的性质 | 第52-53页 |
·实验内容 | 第53-54页 |
·污泥中菌种的驯化培养 | 第53页 |
·底泥中菌种的驯化培养 | 第53页 |
·底泥的生物淋滤 | 第53-5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4-65页 |
·菌种的驯化培养 | 第54-55页 |
·生物淋滤过程中pH 的变化 | 第55页 |
·生物淋滤过程中ORP 的变化 | 第55-56页 |
·回流比与容积负荷及处理效率间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·Cu、Zn、Pb 和Cd 的溶出动态 | 第57-63页 |
·生物淋滤前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| 第63-65页 |
·生物淋滤前后底泥结构的变化 | 第65页 |
·小结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7-78页 |
附录B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值(MG/KG)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