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1章 总则 | 第12-15页 |
·规划背景 | 第12页 |
·规划依据 | 第12页 |
·指导思想 | 第12-13页 |
·规划定位 | 第13页 |
·规划原则 | 第13页 |
·规划区域范围及规划阶段 | 第13页 |
·规划的基础理论、方法与技术支持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评价 | 第15-23页 |
·生态系统现状辨识 | 第15-20页 |
·概述 | 第15页 |
·重要资源承载力分析 | 第15-19页 |
·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| 第19-20页 |
·社会-经济系统现状辨识 | 第20-21页 |
·概述 | 第20-21页 |
·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| 第21页 |
·居民生活 | 第21页 |
·基础设施 | 第21页 |
·技术与政策现状辨识 | 第21页 |
·会同县生态县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| 第21-23页 |
·会同县生态县建设的优势 | 第21-22页 |
·会同县生态县建设的劣势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目标框架与指标体系 | 第23-27页 |
·会同县生态县建设总体目标 | 第23页 |
·阶段性目标框架 | 第23-24页 |
·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目标(2003-2007) | 第23页 |
·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目标(2008-2012) | 第23-24页 |
·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目标(2013-2020) | 第24页 |
·会同县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 | 第24-27页 |
第4章 生态经济建设规划 | 第27-42页 |
·会同县生态经济建设背景 | 第27页 |
·会同县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| 第27-31页 |
·会同县经济发展总量规划 | 第27-28页 |
·会同县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| 第28-29页 |
·会同县农业结构调整 | 第29-30页 |
·会同县工业结构调整 | 第30页 |
·会同县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| 第30-31页 |
·新型生态产业设计 | 第31-37页 |
·战略目标与发展重点领域 | 第31页 |
·生态农业 | 第31-34页 |
·生态工业 | 第34-35页 |
·旅游产业 | 第35-37页 |
·新型能源产业 | 第37页 |
·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| 第37-42页 |
·综合交通规划 | 第37-39页 |
·城市给排水规划 | 第39-40页 |
·防洪减灾工程 | 第40页 |
·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| 第40页 |
·通信体系建设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| 第42-55页 |
·重要生态功能区、生态良好区生态保护规划 | 第42-45页 |
·鹰嘴界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规划 | 第42页 |
·会同县水体生态保护规划 | 第42-43页 |
·会同县林业生态圈和城镇绿地规划 | 第43-45页 |
·城区边缘生态脆弱带保护规划 | 第45页 |
·重要资源保护与建设规划 | 第45-49页 |
·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| 第45-46页 |
·基本农田保护与开发 | 第46-47页 |
·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 | 第47-48页 |
·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 | 第48-49页 |
·环境质量保护规划 | 第49-55页 |
·水环境功能保障 | 第49-51页 |
·大气环境保护 | 第51-52页 |
·声环境保护 | 第52-53页 |
·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| 第53-55页 |
第6章 生态社会建设规划体系 | 第55-67页 |
·城镇体系功能布局及规模调控 | 第55-58页 |
·中心城镇建设 | 第55页 |
·小城镇体系建设 | 第55-58页 |
·人口发展规划 | 第58-60页 |
·会同县总人口预测 | 第58-59页 |
·剩余劳动力预测 | 第59页 |
·人口控制措施 | 第59-60页 |
·科技发展规划 | 第60-62页 |
·现状与问题 | 第60页 |
·发展目标 | 第60页 |
·发展重点 | 第60-61页 |
·人才培养 | 第61-62页 |
·生态教育建设 | 第62-64页 |
·基本目标 | 第62页 |
·主要措施 | 第62-64页 |
·生态文化建设 | 第64-67页 |
·现状与问题 | 第64页 |
·发展目标 | 第64-65页 |
·主要措施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