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5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逻辑框架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·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| 第13页 |
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| 第13页 |
·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| 第13页 |
·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衔接 | 第13页 |
·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·系统梳理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及其演进的理论观点 | 第13-14页 |
·首次对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做了计量分析 | 第14页 |
·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新见解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 | 第15-27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、分类和特点 | 第15-19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 | 第15-16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| 第16-18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解释 | 第19-24页 |
·交易成本理论 | 第19-21页 |
·外包理论 | 第21-24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和作用 | 第24-27页 |
·制造业全方位服务需求的重要支撑 | 第24页 |
·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 | 第24-25页 |
·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| 第25页 |
·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| 第25-26页 |
·节约社会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 | 第26页 |
·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重要保证 | 第26页 |
·市场外部性和市场网络功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媒介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与融合趋势 | 第27-44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:流行的观点 | 第27-30页 |
·需求遵从论 | 第27页 |
·供给主导论 | 第27-28页 |
·互动论 | 第28-29页 |
·融合论 | 第29-30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| 第30-39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| 第30-32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| 第32-33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 | 第33-38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阶段 | 第38-39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关系的解读 | 第39-44页 |
·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涵义的认识 | 第39-41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因 | 第41-44页 |
第4章 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实证分析 | 第44-58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 | 第44-48页 |
·结构分析 | 第44-47页 |
·开放性分析 | 第47页 |
·比较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制造业的现状 | 第48-50页 |
·发展趋势分析 | 第48页 |
·内部结构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经济效益分析 | 第50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第50-58页 |
·数据的收集 | 第50-51页 |
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计量和灰色分析 | 第51-58页 |
第5章 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战略及路径选择 | 第58-62页 |
·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战略 | 第58-59页 |
·实施制造业发展服务化战略 | 第58-59页 |
·实施服务业发展规模化战略 | 第59页 |
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市场化战略 | 第59页 |
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规划化战略 | 第59页 |
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法制化战略 | 第59页 |
·江西省生产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| 第59-62页 |
·加强产业关联,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| 第60页 |
·支持互动发展所需要的相关产业、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| 第60页 |
·优化产业布局,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| 第60-61页 |
·不断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 | 第61-6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·基本结论 | 第62-63页 |
·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