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.引言 | 第10-17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水土保持的意义 | 第12-16页 |
| ·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基础 | 第12-15页 |
| ·水土保持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2.长江上中游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| 第17-19页 |
| ·气候 | 第17页 |
| ·植被 | 第17-18页 |
| ·地质地貌 | 第18-19页 |
| 3.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现状特点与危害 | 第19-27页 |
| ·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现状 | 第19-22页 |
| ·水土流失总体呈减少趋势 | 第19-21页 |
| ·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 | 第21-22页 |
| ·水土流失的危害 | 第22-27页 |
| 4.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| 第27-31页 |
| ·自然因素 | 第27-29页 |
| ·强降水时空分布集中 | 第27页 |
| ·地质条件差,地貌破碎 | 第27-28页 |
| ·植被分布面积少 | 第28-29页 |
| ·土壤易侵蚀 | 第29页 |
| ·人为因素 | 第29-31页 |
| ·陡坡耕作,坡耕地面积大 | 第29-30页 |
| ·破坏林草植被,森林覆盖率下降 | 第30页 |
| ·山丘区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 | 第30-31页 |
| 5.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与经验 | 第31-36页 |
| ·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效 | 第31-32页 |
| ·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经验 | 第32-36页 |
| ·强化行政推动,加强统筹协调 | 第33页 |
| ·采取小流域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 | 第33-34页 |
| ·严格工程项目管理,不断创新建管机制 | 第34页 |
| ·预防保护为先,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| 第34-36页 |
| 6.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| 第36-43页 |
| ·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问题 | 第36-37页 |
| ·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| 第37-43页 |
| ·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| 第37-38页 |
| ·实现可持续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措施 | 第38页 |
| ·强化生态理念,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| 第38-39页 |
| ·集约利用水土资源,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| 第39页 |
| ·注重径流调控,维护流域正常的水循环 | 第39页 |
| ·发展生态农业,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物质转化效率 | 第39-40页 |
| ·植树造林,绿化荒山 | 第40-41页 |
| ·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防治水土流失重要性的认识 | 第41页 |
| ·进一步加大国家对防治水土流失的投入 | 第41-42页 |
| ·加大依法进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力度 | 第42页 |
| ·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流域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,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| 第42-43页 |
| 7.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—三峡库区的实证研究 | 第43-59页 |
| ·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综合评价 | 第43-44页 |
| ·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| 第44-48页 |
| ·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| 第48-51页 |
| ·自然因素是导致库区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| 第48-50页 |
| ·人为因素是库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导因素 | 第50-51页 |
| ·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| 第51-53页 |
| ·水土保持要遵循生态学规律 | 第51-52页 |
| ·相互制约与相互依赖的规律 | 第52页 |
| ·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 | 第52页 |
| ·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| 第52-53页 |
| ·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| 第53页 |
| ·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和生态可持续性法则 | 第53页 |
| ·提出进一步做好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| 第53-59页 |
| ·政策保证 | 第54-55页 |
| ·综合治理 | 第55-57页 |
| ·预防监测 | 第57页 |
| ·广泛宣传 | 第57-59页 |
| 8.总结 | 第59-61页 |
| ·结论 | 第59页 |
| ·问题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| 后记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