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无机化学论文--化学元素与无机化合物论文--性质论文

铁酸盐的H2还原和CO2分解反应的研究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7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7-52页
 第一节 引言第17-18页
 第二节 尖晶石铁酸盐结构及制备方法第18-29页
     ·尖晶石铁酸盐的结构及应用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纳米铁酸盐的制备方法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·共沉淀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·水热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溶胶—凝胶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微乳液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纳米尺寸的可控合成第25页
     ·尖晶石铁酸盐结构表征及应用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·Raman光谱在铁酸盐结构表征中的应用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·XRD Rietveld精细结构分析用于表征铁酸盐结构第27-29页
 第三节 CO_2直接还原为C的研究第29-43页
     ·CO_2的吸附与活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·铁酸盐分解CO_2法第30-43页
       ·Fe_3O_(4-δ)及MFe_2O_(4-δ)分解CO_2的研究进展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·掺杂对双金属铁酸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·多金属铁酸盐分解CO_2的研究进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铁酸盐分解CO_2的机理研究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·沉积碳的形貌及表征第41-43页
 第五节 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内容第43-47页
     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43-44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内容第44-47页
 参考文献第47-52页
第二章 制备及表征方法第52-66页
 第一节 制备方法第52-56页
     ·原料和浓度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·原料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浓度测定第53-54页
     ·铁酸盐的制备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·混合离子共沉淀法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·柠檬酸络合法制备铁酸盐第55页
       ·水热法制备铁酸盐第55-56页
 第二节 表征方法第56-61页
     ·组成和结构表征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·XRD物相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·还原热失重分析(H_2-TG)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·H_2-TPR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·TEM及SEM分析第58页
       ·Raman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·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(ICP)第59页
       ·比表面、等温吸附测试第59页
       ·元素分析第59页
       ·磁性能测定第59页
     ·反应性能表征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·密闭体系下反应装置及分解CO_2反应活性评价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·敞开体系下利用TG评价铁酸盐分解CO_2的活性第60-61页
 第三节 热分析法研究铁酸盐还原动力学第61-65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61页
     ·动力学方程第61-62页
     ·动力学模型第62-63页
     ·热分析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分类第63-65页
 参考文献第65-66页
第三章 制备工艺对NiFe_2O_4分解CO_2性能的影响第66-87页
 第一节 不同制备方法所得NiFe_2O_4的物相及性能分析第67-72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·NiFe_2O_4的制备第67页
       ·表征:第67-68页
     ·不同方法制备NiFe_2O_4的结构表征及N_2全吸附测定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·物相及孔径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·低温N_2吸附-脱附分析第70-72页
 第二节 NiFe_2O_4的H_2还原反应性能第72-74页
     ·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第72-73页
     ·H_2气氛下的热重分析第73-74页
 第三节 还原NiFe_2O_4的CO_2分解活性第74-81页
     ·密闭体系中分解CO_2的性能第74-76页
     ·程序升温CO_2氧化第76-77页
     ·CO_2氧化反应后固体样品的结构表征第77-81页
 第四节 NiFe_2O_4的等温H_2还原及程序升温CO_2氧化第81-84页
 第五节 本章总结第84-86页
 参考文献第86-87页
第四章 Cr~(3+)对NiFe_2O_4分解CO_2性能的影响第87-108页
 第一节 引言第87-88页
 第二节 Cr~(3+)对NiFe_2O_4分解CO_2性能的影响第88-91页
     ·Cr~(3+)含量对NiFe_2O_4的CO_2分解活性第88-89页
     ·Cr~(3+)对NiFe_2O_4循环分解CO_2活性的影响第89-91页
 第三节 掺杂Cr~(3+)NiFe_2O_4的结构特性第91-103页
     ·XRD及Raman结构表征第91-96页
     ·低温N_2吸脱附表征第96-99页
     ·H_2-TPR第99-100页
     ·沉积碳的形貌分析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·掺杂的Cr~(3+)在循环反应中的作用第102-103页
 第四节 还原气体组成对NiCr_(0.08)Fe_(1.92)O_4循环分解CO_2的影响第103-106页
 第五节 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 参考文献第107-108页
第五章 掺杂元素M=Cu,Co,Zn对氢还原性能的研究第108-125页
 第一节 前言第108-109页
 第二节 密闭体系中MFe_2O_4的还原特性研究第109-114页
     ·不同铁酸盐的制备及结构表征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金属掺杂铁酸盐的程序升温还原第110-114页
 第三节 敞开体系中的MFe_2O_4等温还原特性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·MFe_2O_4的等温还原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·MFe_2O_4的等温还原后物相的精细结构分析第117-119页
 第四节 CoFe_2O_4等温还原动力学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·基本公式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CoFe_2O_4的等温还原动力学第120-122页
 第五节 本章总结第122-124页
 参考文献第124-125页
第六章 掺杂元素M=Cu,Co,Zn对CO_2分解性能研究第125-141页
 第一节 前言第125页
 第二节 密闭体系MFe_2O_4分解CO_2的性能第125-129页
     ·等温CO_2分解反应性能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·密闭体系反应后的产物的XRD精细分析第126-129页
 第三节 敞开体系MFe_2O_4中的CO_2分解第129-134页
 第四节 MFe_2O_4的氢还原-CO_2特性的比较第134-136页
 第五节 等温还原后的CoFe_2O_4分解CO_2的研究第136-138页
 第六节 本章小结第138-139页
 参考文献第139-141页
第七章 掺杂Cr~(3+)对CoFe_2O_4氢还原和CO_2分解的影响第141-158页
 第一节 前言第141页
 第二节 掺Cr~(3+)对CoFe合金分解CO_2活性的影响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·掺Cr~(3+)铁酸钴的结构表征第142-144页
     ·与掺杂Cr~(3+)铁酸镍结构性质的比较第144页
 第三节 CoCr_xFe_(2-x)O_4(x=0,0.04,0.08)单次分解CO_2的性能第144-151页
     ·CoCr_xFe_(2-x)O_4(x=0,0.04,0.08)的H_2还原反应第144-146页
     ·完全还原COCr_xFe_(2-x)O_4(x=0,0.04,0.08)样品的CO_2分解反应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·还原和氧化后CoCr_xFe_(2-x)O_4(x=0,0.04,0.08)的物相变化第147-151页
 第四节 掺Cr~(3+)对CoFe合金多次分解CO_2性能的影响第151-155页
 第五节 本章总结第155-157页
 参考文献第157-158页
第八章 多金属铁酸盐分解CO_2的研究第158-177页
 第一节 引言第158-159页
 第二节 四金属铁酸盐的制备及分解CO_2性能的研究第159-167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159页
     ·结构表征第159-160页
     ·铁酸盐的还原性能表征(H_2-TPR)第160-162页
     ·密闭体系不同铁酸盐分解CO_2的活性第162-167页
       ·单次分解CO_2的性能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  ·Ni_(0.49)Cu_(0.24)Zn_(0.24)Fe_2O_4在310℃循环分解CO_2的性能第163-166页
       ·反应产物的形貌分析第166-167页
 第三节 Ni_xCu_(1-x)Fe_2O_4三金属铁酸盐的H_2还原及CO_2分解性能第167-174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167-168页
     ·Ni-Cu三金属铁酸盐的结构表征(XRD)第168-169页
     ·Ni-Cu铁酸盐的还原动力学分析第169-173页
     ·NiCu铁酸盐分解CO_2的性能第173-174页
 第四节 本章小结第174-176页
 参考文献第176-177页
第九章 全文总结第177-181页
论文发表情况第181-182页
致谢第182页

论文共1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甲苯甲醛缩合反应固体酸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研究
下一篇:3,4-二氢-3-氧代-2H-1,4-苯并噁嗪类化合物以及24-Demethylbafilomycin C1中C3-C12片断的合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