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6页 |
| 1 潜根线虫的发生、危害和分布 | 第12-13页 |
| ·潜根线虫的分类地位 | 第12页 |
| ·发生分布 | 第12页 |
| ·危害 | 第12-13页 |
| 2 潜根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| 第13-17页 |
| ·潜根线虫属的基本特征 | 第13页 |
| ·潜根线虫属主要种群的鉴别特征 | 第13-17页 |
| ·Hirschmanniella oryzae | 第13-14页 |
| ·H.mucronata | 第14页 |
| ·H.caudacrena | 第14-15页 |
| ·H.gracilis | 第15页 |
| ·H.microtyla | 第15页 |
| ·H.marina | 第15页 |
| ·H.mexicana | 第15-16页 |
| ·H.dubia | 第16页 |
| ·H.belli | 第16页 |
| ·H.diversa | 第16页 |
| ·H.spinicaudata | 第16页 |
| ·H.imamuri | 第16页 |
| ·H.thornei | 第16-17页 |
| ·H.loofi | 第17页 |
| 3 潜根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| 第17-19页 |
| ·生活史 | 第17-18页 |
| ·混合虫口问题 | 第18-19页 |
| ·生物学特性 | 第19页 |
| ·防治策略 | 第19页 |
| 4 植物线虫的分子分类和鉴定 | 第19-26页 |
| ·生物化学分类 | 第20-21页 |
| ·电泳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蛋白质单向电泳及双向电泳 | 第20页 |
| ·同工酶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血清血技术 | 第21页 |
| ·以DNA为基础的分子鉴定法 | 第21-26页 |
| ·PCR特异性扩增 | 第23页 |
| ·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(RAPD) | 第23页 |
| ·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(RFLPs) | 第23-25页 |
| ·以基因组DNA为靶序列 | 第24页 |
| ·以线粒体DNA(mtDNA)为靶序列 | 第24页 |
| ·以核糖体DNA(rDNA)为靶序列 | 第24-25页 |
| ·DNA分子杂交技术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章 三种潜根线虫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学研究 | 第26-44页 |
| 1 材料 | 第26-27页 |
| ·线虫标本 | 第26页 |
| ·试剂及仪器 | 第26-27页 |
| 2 方法 | 第27-29页 |
| ·线虫的分离 | 第27页 |
| ·临时玻片的制作 | 第27页 |
| ·永久玻片的制作 | 第27-28页 |
| ·线虫的固定 | 第27-28页 |
| ·线虫的脱水 | 第28页 |
| ·制片 | 第28页 |
| ·形态学观察及数值测量 | 第28-29页 |
| 3 研究结果 | 第29-43页 |
| ·水稻潜根线虫[Hirschmanniella oryzae(van Breda de Hann,1902)Luc & Goodey,1963] | 第29-34页 |
| ·形态学鉴别特征和分布 | 第29页 |
| ·H.oryzae部分地理群体的形态学照片 | 第29页 |
| ·H.oryzae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测量值和文献的比较 | 第29-34页 |
| ·尖突潜根线虫[Hirschmanniella mucronata(Das.1889)Luc & Goodey,1963] | 第34-39页 |
| ·形态学鉴别特征和分布 | 第34页 |
| ·H.mucronata部分地理群体的形态学照片 | 第34-36页 |
| ·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测量值和文献的比较 | 第36-39页 |
| ·细潜根线虫[Hirschmanniella gracilis(De Man,1880)Luc & Goodey,1963] | 第39-43页 |
| ·形态学鉴别特征和分布 | 第39页 |
| ·H.gracilis部分地理群体的形态学照片 | 第39页 |
| ·不同地理群体H.gracilis的形态测量值和文献的比较 | 第39-43页 |
| 4 讨论 | 第43-44页 |
| 第三章 潜根线虫不同地理种群rDNA的ITS区PCR-RFLPs及序列分析 | 第44-56页 |
| 1 材料 | 第44-45页 |
| ·标本 | 第44页 |
| ·试剂及仪器 | 第44-45页 |
| 2 方法 | 第45-49页 |
| ·单条线虫DNA提取 | 第45页 |
| ·PCR扩增 | 第45页 |
| ·电泳 | 第45-46页 |
| ·产物纯化 | 第46页 |
| ·ITS区DNA的克隆 | 第46-48页 |
| ·连接 | 第46-47页 |
| ·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CaCl_2) | 第47页 |
| ·转化 | 第47页 |
| ·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| 第47-48页 |
| ·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| 第48页 |
| ·序列分析 | 第48页 |
| ·RFLPs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6页 |
| ·PCR扩增 | 第49页 |
| ·各群体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比较及同源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PCR-RFLPs分析 | 第50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| 附录A 主要试剂 | 第61-65页 |
| 附录B 主要仪器 | 第65-66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