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8页 |
| 1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发生与研究概况 | 第10-13页 |
| ·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发生与分布 | 第10-11页 |
| ·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发病症状 | 第11页 |
| ·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病原菌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病害的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 | 第12页 |
| ·水稻细菌谷枯病菌的寄主范围 | 第12-13页 |
| ·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危害情况 | 第13页 |
| 2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研究概况 | 第13-16页 |
| ·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分布 | 第13页 |
| ·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病症状 | 第13-15页 |
| ·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病原菌研究 | 第15页 |
| ·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侵染循环与发病因素 | 第15-16页 |
| 3 植物病原细菌检测及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7页 |
| ·产地检疫检验 | 第16-17页 |
| ·育苗检测 | 第17页 |
| ·分离检测 | 第17-19页 |
| ·致病性试验 | 第19-20页 |
| ·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 | 第20页 |
| ·脂肪酸甲基酯(FAME)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血清学技术 | 第21-22页 |
| ·分子检测技术 | 第22-27页 |
| ·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检测技术 | 第27页 |
|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8页 |
| 第二章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分子检测 | 第28-39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2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28-29页 |
| ·主要仪器及试剂 | 第29-30页 |
| ·引物的制备 | 第30页 |
| ·模拟病种的制备 | 第30页 |
| ·模板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| ·常规PCR检测 | 第31-32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6页 |
| ·特异性检测 | 第32-33页 |
| ·实时荧光PCR与常规PCR的相对灵敏度比较 | 第33页 |
| ·实时荧光PCR与常规PCR不同检测浓度中的B.glumae活菌验证 | 第33-34页 |
| ·实时荧光PCR检测B.glumae菌浓度与PCR循环限值的关系 | 第34页 |
| ·实时荧光PCR检测模拟病种 | 第34-36页 |
| 3 讨论 | 第36-39页 |
| 第三章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病原的鉴定 | 第39-52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6页 |
| ·标准菌株 | 第39-40页 |
| ·主要仪器及试剂 | 第40页 |
| ·病原的分离、细菌学及致病性测定 | 第40页 |
| ·表型的初步鉴定 | 第40-42页 |
| ·电镜观察 | 第42页 |
| ·Biolog鉴定 | 第42页 |
| ·脂肪酸(FAME)鉴定 | 第42-45页 |
| ·Nested-PCR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0页 |
| ·病害症状 | 第46-47页 |
| ·细菌学及其形态特征 | 第47-48页 |
| ·Biolog鉴定 | 第48页 |
| ·FAME鉴定 | 第48页 |
| ·Nested-PCR鉴定 | 第48-50页 |
| 3 讨论 | 第50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