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1-31页 |
| ·大蒜 | 第11-14页 |
| ·大蒜的化学组成和功能成分 | 第11-12页 |
| ·大蒜的生理功效 | 第12-14页 |
| ·大蒜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 | 第14-16页 |
| ·大蒜风味物质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| 第16-20页 |
| ·大蒜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·大蒜素的检测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国内大蒜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| 第20-21页 |
| ·大蒜蒜氨酸酶的研究现状 | 第21-30页 |
| ·蒜氨酸酶的结构 | 第21-22页 |
| ·蒜氨酸酶的分离纯化 | 第22-23页 |
| ·蒜氨酸酶的酶学性质 | 第23-26页 |
| ·影响蒜氨酸酶稳定性的因素 | 第26-28页 |
| ·蒜氨酸酶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| 第28-29页 |
| ·蒜氨酸酶酶活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0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30-31页 |
| 第2章 蒜氨酸酶的分离与纯化 | 第31-47页 |
| ·材料、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32-34页 |
| ·材料 | 第32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32-33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3-34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34-41页 |
| ·试剂的配制 | 第34-35页 |
| ·酶活的测定 | 第35-38页 |
| ·底物S-烯丙基-半胱氨酸亚砜的制备 | 第38页 |
| ·蒜氨酸酶的分离与纯化 | 第38-40页 |
| ·SDS-PAGE不连续垂直板电泳对蒜氨酸酶纯度的鉴定 | 第40-41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6页 |
| ·分级沉淀中不同硫酸按饱和度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| ·蛋白质脱盐方法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| ·Sephadex G-200柱层析纯化蒜氨酸酶 | 第43-44页 |
| ·蒜氨酸酶的分离纯化结果 | 第44-45页 |
| ·SDS-PAGE电泳对蒜氨酸酶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3章 蒜氨酸酶的酶学性质测定 | 第47-67页 |
| ·材料与仪器 | 第47-49页 |
| ·材料 | 第47页 |
| ·试剂 | 第47-48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48-4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9-53页 |
| ·蒜氨酸酶含糖量的测定 | 第49-50页 |
| ·等点聚焦电泳法测定蒜氨酸酶的pI | 第50-51页 |
| ·酶促反应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| 第51页 |
| ·最佳底物浓度和测定米氏常数K_m的测定 | 第51页 |
| ·确定蒜氨酸酶的热稳定性 | 第51页 |
| ·确定蒜氨酸酶的PH稳定性 | 第51-52页 |
| ·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| 第52页 |
| ·酶反应的最佳pH | 第52页 |
| ·蒜氨酸酶的激活与抑制 | 第52-5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3-66页 |
| ·蒜氨酸酶含糖量的测定 | 第53页 |
| ·等点聚焦电泳法测定蒜氨酸酶的pI值 | 第53-55页 |
| ·酶促反应最佳反应时间的测定 | 第55-56页 |
| ·最佳底物浓度和蒜氨酸酶常数的测定 | 第56-58页 |
| ·确定蒜氨酸酶的热稳定性 | 第58-59页 |
| ·确定蒜氨酸酶的pH稳定性 | 第59-60页 |
| ·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| 第60-61页 |
| ·酶反应的最佳pH | 第61-63页 |
| ·蒜氨酸酶活的激活与抑制 | 第63-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4章 酶调控技术提高大蒜素得率的研究 | 第67-79页 |
| ·材料与仪器 | 第67-68页 |
| ·原料 | 第67-68页 |
| ·试剂 | 第68页 |
| ·仪器 | 第6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8-70页 |
| ·工艺流程 | 第68页 |
| ·萃取条件对大蒜素得率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| ·酶解条件对大蒜素得率的影响 | 第69页 |
| ·正交试验优化蒜氨酸酶综合调控的最佳工艺条件 | 第69-70页 |
| ·大蒜素的含量测定 | 第70页 |
| ·相关计算公式 | 第7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7页 |
| ·萃取条件对大蒜素得率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| ·酶解条件对大蒜素得率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| ·蒜氨酸酶综合调控的最佳工艺条件 | 第75-7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2页 |
| ·结论 | 第79-80页 |
| ·问题与建议 | 第80页 |
| ·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| 第80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