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4页 |
·已有研究成果 | 第14页 |
·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4页 |
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| 第15-16页 |
·本研究的具体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资料的收集于整理 | 第17页 |
·研究的伦理道德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括 | 第18-28页 |
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| 第18-20页 |
·国际背景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背景 | 第19-20页 |
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特点 | 第20-23页 |
·课程目标体现了全面性、人文性和发展性 | 第20页 |
·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、选择性与综合性 | 第20-21页 |
·课程内容体现了生活性、基础性、全面性、时代性 | 第21页 |
·课程实施体现了主动性、互动性和探究性 | 第21-22页 |
·课程评价体现了发展性、多元性和过程性 | 第22-23页 |
·课程管理体现了统一性、层次性和民主性 | 第23页 |
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| 第23-28页 |
·对教师的要求 | 第23-25页 |
·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| 第25-26页 |
·对办学条件的要求 | 第26页 |
·对评价的新要求 | 第26页 |
·对教师培训的要求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个案研究:佳县农村中学X中学 | 第28-43页 |
·研究对象的简介 | 第28-29页 |
·X程改革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| 第29-43页 |
·师资力量薄弱,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| 第29-33页 |
·教学经费匮乏,办学条件较差 | 第33-35页 |
·评价制度落后,制约着新课程改革 | 第35-36页 |
·领导不够重视课程改革 | 第36-39页 |
·教师培训困难 | 第39页 |
·班额过大,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| 第39-40页 |
·农村初中生源质量较差 | 第40页 |
·课程改革的城市化取向制约着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| 第40-41页 |
·社会公众对课程改革缺乏热情和支持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西部农村地区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| 第43-54页 |
·政府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3-46页 |
·建立具有西部农村特点的中学课程目标体系 | 第43页 |
·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 | 第43-44页 |
·加强新课程的执行力 | 第44页 |
·克服教材的“城市化”取向,挖掘地方特色,开发地方课程 | 第44页 |
·提高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待遇,改进师资质量 | 第44-45页 |
·积极推进评价制度的改革 | 第45页 |
·普通教育要渗透职业教育 | 第45-46页 |
·学校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6-47页 |
·加强学校领导的课程改革领导能力 | 第46页 |
·努力营造课程改革的氛围,创建新型教师文化 | 第46-47页 |
·积极进行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,加大培训力度,使农村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| 第47页 |
·教师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7-50页 |
·加强课改理论学习,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| 第48页 |
·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| 第48-49页 |
·改变知识结构 | 第49页 |
·加强合作交流、善于自我反思 | 第49-50页 |
·专家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50-52页 |
·要深入参与课程改革实践 | 第51页 |
·要谨慎地进行理性反思 | 第51-52页 |
·要开展真诚的对话与交流 | 第52页 |
·家长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52-54页 |
第5章 反思与总结 | 第54-57页 |
·对现实国情考虑不充分 | 第54-55页 |
·我国教育的整体投入不足,分配不均衡、不合理 | 第54页 |
·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整体差,农村地区更为明显 | 第54页 |
·教师素质整体偏低,城乡差异明显 | 第54-55页 |
·评价体制难以改变 | 第55页 |
·就业压力很大,学生间的激烈竞争很难避免 | 第55页 |
·没有认真汲取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 | 第55页 |
·理论研究不成熟,缺乏本土化,缺乏大量的实验研究与总结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