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、教学法论文--课程论文

西部农村地区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困境及其对策--以佳县X中学为个案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1页
第1章 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·研究的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·研究的缘起第13-14页
   ·研究综述第14页
     ·已有研究成果第14页
     ·已有研究的不足第14页
   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目的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意义第15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·本研究的指导思想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本研究的具体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·资料的收集于整理第17页
   ·研究的伦理道德第17-18页
第2章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括第18-28页
   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18-20页
     ·国际背景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国内背景第19-20页
   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特点第20-23页
     ·课程目标体现了全面性、人文性和发展性第20页
     ·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、选择性与综合性第20-21页
     ·课程内容体现了生活性、基础性、全面性、时代性第21页
     ·课程实施体现了主动性、互动性和探究性第21-22页
     ·课程评价体现了发展性、多元性和过程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·课程管理体现了统一性、层次性和民主性第23页
   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第23-28页
     ·对教师的要求第23-25页
     ·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对办学条件的要求第26页
     ·对评价的新要求第26页
     ·对教师培训的要求第26-28页
第3章 个案研究:佳县农村中学X中学第28-43页
   ·研究对象的简介第28-29页
   ·X程改革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第29-43页
     ·师资力量薄弱,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第29-33页
     ·教学经费匮乏,办学条件较差第33-35页
     ·评价制度落后,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第35-36页
     ·领导不够重视课程改革第36-39页
     ·教师培训困难第39页
     ·班额过大,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农村初中生源质量较差第40页
     ·课程改革的城市化取向制约着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第40-41页
     ·社会公众对课程改革缺乏热情和支持第41-43页
第4章 西部农村地区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对策第43-54页
   ·政府方面的对策与建议第43-46页
     ·建立具有西部农村特点的中学课程目标体系第43页
     ·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加强新课程的执行力第44页
     ·克服教材的“城市化”取向,挖掘地方特色,开发地方课程第44页
     ·提高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待遇,改进师资质量第44-45页
     ·积极推进评价制度的改革第45页
     ·普通教育要渗透职业教育第45-46页
   ·学校方面的对策与建议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加强学校领导的课程改革领导能力第46页
     ·努力营造课程改革的氛围,创建新型教师文化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积极进行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,加大培训力度,使农村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第47页
   ·教师方面的对策与建议第47-50页
     ·加强课改理论学习,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第48页
     ·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第48-49页
     ·改变知识结构第49页
     ·加强合作交流、善于自我反思第49-50页
   ·专家方面的对策与建议第50-52页
     ·要深入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第51页
     ·要谨慎地进行理性反思第51-52页
     ·要开展真诚的对话与交流第52页
   ·家长方面的对策与建议第52-54页
第5章 反思与总结第54-57页
   ·对现实国情考虑不充分第54-55页
     ·我国教育的整体投入不足,分配不均衡、不合理第54页
     ·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整体差,农村地区更为明显第54页
     ·教师素质整体偏低,城乡差异明显第54-55页
     ·评价体制难以改变第55页
     ·就业压力很大,学生间的激烈竞争很难避免第55页
   ·没有认真汲取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第55页
   ·理论研究不成熟,缺乏本土化,缺乏大量的实验研究与总结第55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1页
附录第61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:问题与对策
下一篇: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