褐煤焦油制取有机碱—中油含酚废水脱酚萃取剂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绪言 | 第12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·研究特色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2页 |
·含酚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| 第15-18页 |
·含酚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| 第15-18页 |
·含酚废水的危害 | 第18页 |
·含酚废水治理技术现状 | 第18-30页 |
·物理法 | 第19-23页 |
·化学法 | 第23-26页 |
·生物法 | 第26-29页 |
·组合技术 | 第29-30页 |
·含酚废水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试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| 第32-44页 |
·络合萃取技术拟定 | 第32-36页 |
·络合萃取处理技术优势 | 第32-33页 |
·基本概念 | 第33-36页 |
·萃取剂选定 | 第36-38页 |
·萃取剂选择依据 | 第36-37页 |
·常用萃取剂 | 第37-38页 |
·吡啶碱-中油萃取体系 | 第38页 |
·试验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| 第38-3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8-39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39页 |
·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39-40页 |
·试剂 | 第3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39-40页 |
·酚浓度测定方法 | 第40-44页 |
·4-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 | 第40-42页 |
·溴化滴定法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萃取剂制备试验研究 | 第44-55页 |
·中油性质 | 第44-46页 |
·煤焦油的形成 | 第44页 |
·煤焦油的加工现状 | 第44-45页 |
·中油组成 | 第45-46页 |
·中油萃取剂制备 | 第46-51页 |
·萃取剂制备流程 | 第46-47页 |
·碱洗试验 | 第47-49页 |
·酸洗试验 | 第49-51页 |
·萃取剂制备结果 | 第51页 |
·吡啶碱蒸馏制备试验 | 第51-54页 |
·试验目的 | 第52页 |
·试验步骤 | 第52-53页 |
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萃取剂脱酚试验研究 | 第55-68页 |
·萃取试验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5页 |
·苯酚标准曲线 | 第55-56页 |
·萃取单因素影响试验 | 第56-62页 |
·吡啶含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·pH值对萃取效率影响 | 第58页 |
·相比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温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| 第60页 |
·时间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·振荡强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·正交试验分析 | 第62-65页 |
·正交试验因素 | 第62页 |
·正交试验结果 | 第62-65页 |
·多级萃取 | 第65-66页 |
·多级萃取流程 | 第65页 |
·多级萃取结果 | 第65-66页 |
·实际生产废水处理效果评价 | 第66-67页 |
·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| 第66页 |
·实际水样萃取脱酚试验 | 第66页 |
·测定水样预处理 | 第66-67页 |
·试验结果 | 第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萃取剂再生试验研究 | 第68-74页 |
·试验目的及方法 | 第68-69页 |
·试验目的 | 第68页 |
·中油含酚量测定方法 | 第68-69页 |
·再生试验方法 | 第69页 |
·再生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| 第69-73页 |
·反萃碱液浓度对再生率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反萃相比对再生率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反萃温度对再生率影响 | 第71-72页 |
·反萃时间对再生率影响 | 第72页 |
·振荡强度对再生率影响 | 第72-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七章 萃取机理研究 | 第74-81页 |
·物理萃取相平衡 | 第74-75页 |
·可逆络合反应萃取的相平衡 | 第75-77页 |
·斜率法 | 第76-77页 |
·等摩尔系列法 | 第77页 |
·吡啶碱-中油萃取剂平衡曲线 | 第77-81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1-82页 |
·建议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91页 |
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1-92页 |
附录B 硕士期间参与的基金项目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