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土壤砷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8页 |
·土壤砷污染 | 第11-14页 |
·土壤砷污染的现状 | 第11页 |
·土壤砷污染的来源 | 第11-12页 |
·土壤砷污染的危害 | 第12-14页 |
·土壤砷污染的修复技术 | 第14-18页 |
·物理化学修复 | 第14-15页 |
·生物修复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砷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提出 | 第18-28页 |
·砷对植物的外部毒害症状 | 第19-20页 |
·砷对叶绿体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砷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| 第20页 |
·砷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砷对光合速率(强度)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砷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·砷对光反应过程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砷对暗反应过程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问题与展望 | 第24-25页 |
·本研究的提出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云南楚雄南华龙潭砷矿野外调查 | 第28-45页 |
·引言 | 第28-2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矿区概况 | 第29页 |
·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| 第29页 |
·化学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4页 |
·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| 第30-32页 |
·土壤和植物的砷含量 | 第32-33页 |
·砷矿区土壤酶活性 | 第33-35页 |
·土壤砷含量与土壤酶的关系 | 第35-37页 |
·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的关系 | 第37-39页 |
·土壤理化性质及砷含量与土壤酶的关系 | 第39-41页 |
·砷矿土壤的综合评价 | 第41-44页 |
·讨论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砷胁迫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时间效应 | 第45-53页 |
·引言 | 第4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5-47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47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2页 |
·土培下砷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时间效应 | 第47-49页 |
·水培下砷胁迫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时间效应 | 第49-52页 |
·讨论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砷胁迫对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| 第53-59页 |
·引言 | 第5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5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不同砷富集能力植物对砷的吸收和积累 | 第59-65页 |
·引言 | 第59-6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0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60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6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4页 |
·土培条件下砷胁迫对植物的砷吸收和富集时间效应 | 第60-61页 |
·水培条件下砷胁迫对植物的砷吸收和富集时间效应 | 第61-62页 |
·砷矿土种植的植物对砷的吸收和富集比较 | 第62页 |
·强化措施下植物对砷的吸收和富集比较 | 第62-64页 |
·讨论 | 第64-6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5-67页 |
·结论 | 第65-66页 |
·后续研究设想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8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80-81页 |
附录B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 | 第81-82页 |
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