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图表清单 | 第9-11页 |
目录 | 第11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0页 |
·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| 第14-17页 |
·重金属污染的源和汇 | 第14页 |
·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| 第14-17页 |
·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| 第17-19页 |
·工程修复措施 | 第17-18页 |
·生物修复技术 | 第18-19页 |
·植物修复 | 第19-24页 |
·植物修复的种类 | 第19-20页 |
·超积累植物的定义和筛选原则 | 第20-22页 |
·植物修复机理 | 第22-23页 |
·植物修复的优点和局限性 | 第23-24页 |
·铅在土壤-植物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特征 | 第24-28页 |
·土壤中铅的来源 | 第24-25页 |
·铅的食品卫生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| 第25-26页 |
·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 | 第26-27页 |
·植物对土壤铅的吸收 | 第27-28页 |
·课题背景及来源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实验用土壤 | 第30页 |
·供试植物的主要特征 | 第30-31页 |
·土壤样品的测试 | 第31页 |
·植物样品的测试 | 第31-33页 |
·植物含铅量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·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| 第32页 |
·植物株高的测定 | 第32页 |
·植物干重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密蒙花对铅的吸收迁移的研究 | 第33-44页 |
·密蒙花在野外条件下对铅的吸收 | 第33-34页 |
·野外采样区概况 | 第33页 |
·矿区土壤理化性质 | 第33页 |
·野外植株吸收铅量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室内盆栽实验研究 | 第34-4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植物样品的处理方法 | 第35页 |
·不同(CH_3COO)_2Pb处理水平下密蒙花对铅的吸收 | 第35-38页 |
·不同(CH_3COO)_2Pb处理水平下密蒙花富集系数的比较 | 第38页 |
·不同时期密蒙花对铅的吸收和迁移 | 第38-39页 |
·不同(CH_3COO)_2Pb处理水平下密蒙花落叶含铅量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不同铅化合物PbCl_2对密蒙花吸收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·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土壤添加物对密蒙花吸收铅的影响研究 | 第44-52页 |
·营养元素对密蒙花吸收铅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不同肥料处理水平下密蒙花对铅的吸收和迁移 | 第45-47页 |
·不同(CH_3COO)_2Pb处理水平下施加肥料植物吸收铅的比较 | 第47-4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7页 |
·不同(CH_3COO)_2Pb处理水平下肥料对密蒙花吸收迁移影响 | 第47-49页 |
·酸度对密蒙花吸收铅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0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0-51页 |
·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铅胁迫对密蒙花的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 | 第52-68页 |
·对叶绿素的影响 | 第52-56页 |
·(CH_3COO)_2Pb胁迫对植物叶绿素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PbCl_2条件下对密蒙花叶绿素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氮、磷、钾肥的施加对叶绿素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酸度对叶绿素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·(CH_3COO)_2Pb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PbCl_2条件下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氮、磷、钾肥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酸度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·铅胁迫对密蒙花植株高度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·不同(CH_3COO)_2Pb处理水平下密蒙花株高 | 第60-61页 |
·不同PbCl_2水平下密蒙花株高 | 第61页 |
·不同氮、磷、钾肥施加水平下密蒙花株高 | 第61-62页 |
·不同土壤酸碱度密蒙花株高 | 第62页 |
·铅胁迫条件下密蒙花植株的生物量 | 第62-66页 |
·不同(CH_3COO)_2Pb处理水平下密蒙花的生物量及单株吸收铅量 | 第62-63页 |
·不同PbCl_2水平下密蒙花植株的生物量(以干重计) | 第63-64页 |
·不同氮、磷、钾肥施加水平下密蒙花植物生物量(以干重计) | 第64-65页 |
·不同土壤酸碱度下密蒙花生物量 | 第65-66页 |
·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1页 |
·实验结论 | 第68-69页 |
·展望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目录 | 第77-78页 |
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