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
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17页 |
·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框架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| 第17-25页 |
·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 | 第17-23页 |
·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增长极理论 | 第19页 |
·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| 第19页 |
·新产业区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新产业空间理论 | 第20页 |
·新经济地理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新竞争经济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区域创新环境理论 | 第22页 |
·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产业集群的特征 | 第23-25页 |
·空间集聚性 | 第23页 |
·社会网络性 | 第23页 |
·柔性专业化 | 第23页 |
·嵌入性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社会资本相关理论 | 第25-35页 |
·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综述 | 第25-30页 |
·皮埃尔·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詹姆斯·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历山德罗·波茨的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7页 |
·伯特·D·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7-28页 |
·纳德·伯特的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8-29页 |
·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9页 |
·国内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社会资本的特点 | 第30-33页 |
·社会资本以社会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 | 第30-31页 |
·社会资本的共享性 | 第31页 |
·社会资本的无形性 | 第31页 |
·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 | 第31-32页 |
·社会资本具有不完全替代性 | 第32页 |
·社会资本的地理根植性 | 第32页 |
·社会资本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| 第32页 |
·社会资本的持久性及易失性 | 第32-33页 |
·社会资本的双重性 | 第33页 |
·社会资本的三个方面和三个维度 | 第33-35页 |
·社会资本的三个方面 | 第33页 |
·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| 第35-43页 |
·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 | 第35-40页 |
·信任 | 第35-36页 |
·规范 | 第36-37页 |
·社会网络 | 第37-40页 |
·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·信任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规范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| 第41页 |
·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3-54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| 第43-44页 |
·设计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表 | 第44页 |
·层次分析法(AHP)及操作步骤 | 第44-45页 |
·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| 第45-47页 |
·专家打分法 | 第45-47页 |
·计算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| 第47-54页 |
·建立评价矩阵构造判断矩阵,计算权向量 | 第47-50页 |
·一致性检验 | 第50-52页 |
·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总表 | 第52-54页 |
第6章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| 第54-59页 |
·健全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网络 | 第54-55页 |
·建立产业集群内部的信任关系 | 第55-56页 |
·营造有利于区域合作创新的规范环境 | 第56-57页 |
·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4页 |
后记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