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2页 |
(一) 词义引申研究述略 | 第9-11页 |
(二) 《段注》词义引申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一、《段注》词义引申术语 | 第12-19页 |
(一) 引申(伸) | 第13页 |
(二) 因、故 | 第13-15页 |
(三) 假借(借)、引申(伸)假(叚)借 | 第15-19页 |
二、《段注》词义引申的系统性 | 第19-35页 |
(一) 分析词义引申的普遍性 | 第19-23页 |
1. 分析被释词的引申义 | 第20页 |
2. 分析训释词的引申义 | 第20-21页 |
3. 分析《说文》“一曰”中的引申义 | 第21-23页 |
(二) 单个词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 | 第23-29页 |
1. 引申义段无跳跃性环节 | 第23-27页 |
2. 引申义段有跳跃性断层 | 第27-29页 |
(三) 多个词意义引申的相互影响 | 第29-35页 |
1. 同步引申 | 第30-32页 |
2. 相因生义 | 第32-35页 |
三、《段注》研究词义引申的方法 | 第35-51页 |
(一) 探求本义,讨引申之源 | 第35-40页 |
1. 肯定《说文》本义,在此基础上阐释引申义 | 第36-38页 |
2. 对《说文》本义提出异议,再以新本义说解引申义 | 第38-39页 |
3. 认识“字本义”与“词本义” | 第39-40页 |
(二) 分析引申义,纳引申之流 | 第40-46页 |
1. 列举文献例证,证明引申义之正确 | 第40-43页 |
2. 分析其他词之引申轨迹,用类比法,证明被释词引申轨迹之正确 | 第43-46页 |
(三) 分析引申理据,重建义项联系 | 第46-51页 |
1. 义素的重新组合,引起词义的发展 | 第46-48页 |
2. 文化引起的词义引申 | 第48-51页 |
四、《段注》词义引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1-54页 |
(一) 以造义为本义,以本义为引申义 | 第51-52页 |
(二) 以假借义为引申义 | 第52-53页 |
(三) 以引申义为本义 | 第53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6页 |
注释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