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3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4页 |
| ·叶酸 | 第13-18页 |
| ·叶酸的合成 | 第14-16页 |
| ·叶酸在植物体内的分部 | 第16-18页 |
| ·叶酸的转运 | 第18页 |
| ·叶酸与一碳代谢 | 第18-22页 |
| ·一碳代谢概述 | 第18-20页 |
| ·叶酸介导的一碳代谢反应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线粒体多聚谷氨酸合成酶的意义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4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样品 | 第24页 |
| ·菌种 | 第24页 |
| ·载体 | 第24页 |
| ·工具酶 | 第24页 |
| ·分子量标准 | 第24页 |
| ·测序及引物合成 | 第24页 |
| ·试剂盒 | 第24页 |
| ·化学试剂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5-41页 |
| ·拟南芥的栽培 | 第25页 |
| ·简易法提取拟南芥基因组DNA | 第25页 |
| ·拟南芥RNA 提取 | 第25-27页 |
| ·反转录合成单链cDNA | 第27页 |
| ·拟南芥突变体的鉴定 | 第27-29页 |
| ·Southern blot | 第29-31页 |
| ·RACE(Rapid Amplification cDNA End) | 第31-36页 |
| ·cDNA microarray | 第36页 |
| ·游离氨基酸测定 | 第36页 |
| ·叶酸含量测定 | 第36-39页 |
| ·黑暗诱导细胞凋亡 | 第39页 |
| ·MTX 处理 | 第39-40页 |
| ·氮饥饿处理 | 第40-41页 |
|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55页 |
| ·AtDFC 序列分析 | 第41-44页 |
| ·AtDFC 蛋白及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·RACE 扩增AtDFC cDNA 全长 | 第43-44页 |
| ·AtDFC 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RT-PCR 检测AtDFC 基因不同组织器官表达模式 | 第44-45页 |
| ·AtDFC 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| 第45页 |
| ·拟南芥突变体的鉴定 | 第45-47页 |
| ·DNA 水平鉴定突变体 | 第45页 |
| ·转录水平鉴定突变体 | 第45-46页 |
| ·Southern 检测突变体中T-DNA 拷贝数 | 第46-47页 |
| ·拟南芥突变体Atdfc 的表型特征 | 第47-49页 |
| ·拟南芥突变体Atdfc 叶酸含量分析 | 第49页 |
| ·基因芯片分析Atdfc 和野生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 | 第49-51页 |
| ·Atdfc 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| 第51页 |
| ·黑暗诱导离体叶片凋亡 | 第51-52页 |
| ·MTX 处理和氮饥饿处理 | 第52-55页 |
| 第四章 讨论 | 第55-5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| ·结论 | 第58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-65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