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应用心理学论文

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心理和谐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引言第10-12页
第1章 心理和谐的内涵、特征与功能第12-21页
   ·相关概念的内涵第12-17页
     ·和谐的内涵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和谐社会的内涵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心理的内涵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的内涵第16-17页
   ·心理和谐的特征第17-19页
     ·复合性第18页
     ·层次性第18页
     ·相对性第18-19页
     ·自觉性第19页
     ·可测性第19页
   ·心理和谐的功能第19-21页
     ·导向功能第19页
     ·约束功能第19页
     ·凝聚功能第19-20页
     ·激发功能第20页
     ·调和功能第20-21页
第2章 心理和谐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第21-29页
   ·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第22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有利于人与集体的和谐相处第22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有利于人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第23页
   ·心理和谐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第23-27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建设是弘扬民主法治、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第24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建设是培育诚信友爱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建设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内在要求第25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建设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内在要求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要求第26-27页
   ·心理和谐程度是和谐社会建设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第27-29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与社会进步第27页
     ·心理和谐程度的测量第27-29页
第3章 我国现阶段不和谐心理的表现及成因第29-34页
   ·我国现阶段不和谐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第29-30页
     ·我国现阶段不和谐心理的主要表现第29页
     ·心理不和谐的危害第29-30页
   ·我国现阶段不和谐心理的引发原因第30-34页
     ·生态失衡、环境恶化原因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社会转型、结构分化原因第31页
     ·规则缺位、制度缺陷原因第31-32页
     ·信仰危机、价值迷失原因第32页
     ·群体失位、功能失调原因第32页
     ·信用缺失、沟通失谐原因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生理疾病、人格缺憾原因第33-34页
第4章 心理和谐建设的基本方法与途径第34-46页
   ·个体微观层面第34-37页
     ·树立正确的"三观",把握心理总体航向第34页
     ·搭建科学知识结构,增强心理认知能力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注重理性平和修养,提升情绪调控水准第35页
     ·学习心理健康知识,掌握问题应对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·挖掘自我内在动力,打造完美人格结构第36页
     ·增进良性人际交往,强化社会支持网络第36-37页
   ·群体中观层面第37-41页
     ·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第37页
     ·充分发挥家庭春风化雨的培育作用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阵地作用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充分发挥精神卫生单位的堡垒作用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监督作用第40页
     ·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的凝聚教化作用第40-41页
   ·社会宏观层面第41-46页
     ·加强环境保护,建设心理和谐的生态环境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发展社会生产,夯实心理和谐的物质基础第42页
     ·完善运行机制,锻造心理和谐的社会条件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培育和谐文化,烙记心理和谐的人格标识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倡导核心价值,树立心理和谐的目标导向第44-45页
     ·规划立体架构,健全心理和谐的调控机制第45-46页
结语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49页
致谢第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箱庭治疗
下一篇:发生认识论及其在认识论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