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8-33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8-9页 |
(一) 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| 第8页 |
(二) 个人对研究问题的深切关注 | 第8-9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9-22页 |
(一) 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(二) 研究述评 | 第15-16页 |
(三) 幸福感研究的几种理论 | 第16-18页 |
(四) 相关概念阐释 | 第18-22页 |
三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2-23页 |
(一) 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四、研究方案设计 | 第23-33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23-26页 |
(二) 研究对象的确定 | 第26-27页 |
(三) 访谈提纲的设计 | 第27-29页 |
(四) 资料的收集、分析与成文 | 第29-33页 |
第二章 赵老师职业生活叙事 | 第33-51页 |
一、成长之路 | 第33-39页 |
(一) 赵老师的教育背景 | 第33-35页 |
(二) 赵老师的教学生涯 | 第35-39页 |
二、"我心目中的职业幸福感"——赵老师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 | 第39-43页 |
(一) 对工作的喜欢程度 | 第39-40页 |
(二) 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被学生接纳 | 第40-41页 |
(三) 老师的幸福感是伴随着自己的教书生涯而不断变化的 | 第41-42页 |
(四) 幸福感也是相对环境感受的 | 第42页 |
(五) 业余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| 第42-43页 |
三、"职业幸福离我有多远?"——赵老师的真实心声 | 第43-51页 |
(一) 物质报酬 | 第43-44页 |
(二) 工作条件 | 第44页 |
(三) 工作群体 | 第44-45页 |
(四) 工作本身 | 第45-46页 |
(五) 管理 | 第46-48页 |
(六) 业余生活 | 第48-49页 |
(七) 自我实现 | 第49-51页 |
第三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进一步建议 | 第51-75页 |
一、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| 第51-56页 |
(一) 对农村教师职业的喜爱——积极的择业动机 | 第51-52页 |
(二) 农村孩子对老师的认可、依恋、关心和爱——不竭动力源 | 第52-53页 |
(三) 领导的支持、肯定和欣赏——有效激励 | 第53-54页 |
(四) 师生的共同成长进步——工作成就感 | 第54页 |
(五) 家长的信任、尊重和理解——直接评价者 | 第54-55页 |
(六) 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热爱-——超脱的精神境界 | 第55-56页 |
二、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失落的原因 | 第56-61页 |
(一) 物质待遇偏差、社会地位低 | 第56-57页 |
(二) 工作繁重、琐碎、机械,无休无止 | 第57-58页 |
(三) 家长对农村教师的不支持、不尊重 | 第58-59页 |
(四) 教学自主权丧失 | 第59-60页 |
(五) 人文关怀缺失 | 第60-61页 |
(六) 教师自身幸福能力的缺失 | 第61页 |
三、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| 第61-72页 |
(一) 加强政府与社会的"平衡"作用 | 第62-64页 |
(二) 强化学校主阵地的"直接"作用 | 第64-68页 |
(三) 发挥农村教师自身"能动"作用 | 第68-72页 |
四、研究者的思考和反省 | 第72-75页 |
(一) 关于研究者身份 | 第72页 |
(二) 关于协议与伦理道德 | 第72页 |
(三) 关于访谈 | 第72-74页 |
(四) 关于研究的效度与推广度 | 第74-75页 |
结语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附录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