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前言 | 第8-13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8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8-13页 |
·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地位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·田径课余训练开展的状况及发展的研究 | 第10页 |
·田径课余训练体育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田径课余训练的区域化研究 | 第11页 |
·课余田径训练与竞技训练、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研究 | 第11页 |
·课余田径训练的营养、恢复研究 | 第11-13页 |
2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文献资料法 | 第13页 |
·问卷调查法 | 第13页 |
·访谈法 | 第13页 |
·数理统计法 | 第13-1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4-35页 |
·重庆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现状 | 第14-20页 |
·田径课余训练的指导思想 | 第14-18页 |
·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工作的管理状况 | 第18-20页 |
·重庆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受训运动员现状 | 第20-23页 |
·受训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| 第20页 |
·运动员参加田径课余训练的动机 | 第20-21页 |
·受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| 第21-22页 |
·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不高,心理调适能力差 | 第22-23页 |
·运动员家庭的支持情况 | 第23页 |
·重庆市中小学田径课余带训教师队伍现状 | 第23-29页 |
·田径课余训练教练的素质要求 | 第23-24页 |
·业余训练的教练员(教师)现状及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专职教练员现状及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教练员的来源情况 | 第26页 |
·教练员(教师)训练的态度及训练水平、科研水平 | 第26-27页 |
·选材经验化,缺乏科学性 | 第27页 |
·教练员的工作与待遇情况 | 第27-28页 |
·教练员的培训情况 | 第28-29页 |
·重庆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物质条件 | 第29-31页 |
·田径课余训练的经费来源情况 | 第29-30页 |
·田径课余训练场地情况 | 第30页 |
·田径课余训练的器材情况 | 第30-31页 |
·重庆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时间情况 | 第31-32页 |
·重庆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| 第32-35页 |
·训练成人化,“拔苗助长” | 第32-33页 |
·训练不科学,训练内容机械化,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训练内容 | 第33-34页 |
·训练手段陈旧 | 第34-35页 |
4 重庆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建议和基本对策 | 第35-43页 |
·改革管理制度,加强领导重视,明确训练目标,加大宣传力度 | 第35-36页 |
·实现体教结合,完善“一条龙”制度 | 第36-37页 |
·加强少年儿童田径基础训练战略地位的研究,因材施教,培养良好的训练作风 | 第37页 |
·抓好运动员“关键期”,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| 第37-38页 |
·加强学生心理训练,正确处理课余训练与学习的矛盾 | 第38-39页 |
·建立教师专门管理机构,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| 第39-40页 |
·加强科学选材,拓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途径 | 第40-41页 |
·加强学校体育社会化,广泛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| 第41-42页 |
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高瞻远瞩,健全和完善课余训练评估体制 | 第42-43页 |
5 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附录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