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3页 |
| ·马铃薯病毒的概况 | 第10-13页 |
| ·马铃薯Y 病毒和马铃薯A 病毒 | 第10-11页 |
| ·马铃薯X 病毒 | 第11-12页 |
| ·马铃薯卷叶病毒 | 第12页 |
| ·马铃薯S 病毒和马铃薯M 病毒 | 第12-13页 |
| ·马铃薯病毒的检测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·指示植物法 | 第13页 |
| ·电镜技术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·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| 第14页 |
| ·马铃薯病毒分子检测技术 | 第14-15页 |
| ·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. | 第15-22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理 | 第15-16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种类 | 第16-20页 |
| ·定量方法 | 第20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| ·多重荧光定量PCR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34页 |
| ·材料 | 第23-2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3页 |
| ·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| 第23-24页 |
| ·样品总RNA 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| ·浸泡法 | 第24页 |
| ·异硫氰酸胍法 | 第24-25页 |
| ·改进CTAB 法 | 第25页 |
| ·微滤柱离心法 | 第25页 |
| ·试剂盒提取法 | 第25页 |
| ·PVY、PLRV 阳性标准品CRNA 的制备 | 第25-27页 |
| ·阳性质粒的提取 | 第25-26页 |
| ·体外转录得到cRNA | 第26页 |
| ·标准品浓度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·单重荧光RT-PCR 检测PVY、PLRV 体系的建立 | 第27-28页 |
| ·引物和TaqMan 探针的设计 | 第27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RT-PCR 反应 | 第27-28页 |
| ·荧光定量RT-PCR 体系的优化 | 第28页 |
| ·荧光定量RT-PCR 特异性检测 | 第28页 |
| ·荧光定量RT-PCR 灵敏度检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8页 |
| ·单重荧光RT-PCR 对组培样品的检测及扩增靶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| 第28-31页 |
| ·RT-PCR 产物的扩增与回收 | 第29页 |
| ·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| 第29页 |
| ·靶片段与载体的体外连接 | 第29-30页 |
| ·质粒的转化 | 第30页 |
| ·阳性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| 第30页 |
| ·PCR 扩增产物的测序 | 第30-31页 |
| ·两重荧光定量RT-PCR 对PVY 和PLRV 的检测体系的建立 | 第31-34页 |
| ·两重实时荧光定量RT-PCR 反应 | 第31-32页 |
| ·实时荧光RT-PCR 检测体系优化 | 第32页 |
| ·探针浓度组合选择 | 第32页 |
| ·检测特异性验证 | 第32页 |
| ·重复性验证及抗干扰性验证 | 第32-33页 |
| ·两重荧光定量RT-PCR 对样品的检测 | 第33-34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4页 |
| ·马铃薯叶片总RNA 的提取方法优化 | 第34页 |
| ·阳性标准品制备 | 第34-35页 |
| ·单重荧光RT-PCR 检测体系的建立 | 第35-40页 |
| ·单重荧光定量 RT-PCR 体系的优化 | 第35-37页 |
| ·单重荧光定量特异性检测 | 第37-38页 |
| ·单重荧光定量灵敏性检测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8-40页 |
| ·RT-PCR 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| 第40-41页 |
| ·两重荧光定量RT-PCR 检测体系的建立 | 第41-44页 |
| ·探针浓度组合选择 | 第41-42页 |
| ·分别检测单重RT-PCR 和两重RT-PCR 重复性验证 | 第42页 |
| ·与常规RT-PCR 检测方法的对比及对送检样品的检测 | 第42-44页 |
| 4 讨论 | 第44-49页 |
| ·不同制样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| 第44页 |
| ·引物探针检测性能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| ·RT-PCR 检测假阳性与假阴性的排除与降低 | 第45-46页 |
| ·常规RT-PCR 与荧光定量RT-PCR 检测方法的比较 | 第46-47页 |
| ·单重荧光定量RT-PCR 方法与多重荧光定量方法的比较. | 第47-49页 |
| 5 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 | 第49-50页 |
| ·结论 | 第49页 |
| ·后续工作建议 | 第49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9页 |
| 附录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