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7页 |
| ·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进展及背景 | 第11-18页 |
| ·绿僵菌的分类与寄主范围 | 第11-12页 |
| ·昆虫病原真菌侵染寄主昆虫的过程 | 第12-13页 |
| ·绿僵菌致病机理及其致病相关基因 | 第13-17页 |
| ·绿僵菌体壁穿透机制研究策略 | 第17-18页 |
| ·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8-24页 |
| ·mRNA 差异显示分析(Differential Display, DD) | 第18-19页 |
| ·代表差异分析(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, RDA) | 第19-20页 |
| ·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(SSH) | 第20-23页 |
| ·基因表达系列分析(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, SAGE) | 第23页 |
| ·基因芯片 | 第23-24页 |
| ·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5页 |
| ·本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5-27页 |
| 2 绿僵菌附着胞分化阶段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| 第27-52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7-42页 |
| ·供试菌株和昆虫 | 第27页 |
| ·培养基及部分储液配方 | 第27-28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8-29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9页 |
| ·试验材料的准备 | 第29-31页 |
| ·cDNA 的合成 | 第31-33页 |
| ·RsaI 酶切 | 第33页 |
| ·接头连接和连接效率检测 | 第33-35页 |
| ·两次差减杂交 | 第35页 |
| ·两次PCR 扩增 | 第35-36页 |
| ·差减效率的PCR 检测 | 第36-37页 |
| ·差减产物的克隆和检测 | 第37-39页 |
| ·阳性克隆的筛选 | 第39-40页 |
| ·EST 序列分析 | 第40页 |
| ·EST 序列与蝗虫EST 数据库的比对分析 | 第40页 |
| ·EST 序列与已有绿僵菌EST 序列的比对分析 | 第40页 |
| ·EST 序列功能聚类 | 第40页 |
| ·RT-PCR 验证SSH 结果 | 第40-42页 |
| ·结果和分析 | 第42-52页 |
| ·试验材料的准备 | 第42页 |
| ·连接效率检测 | 第42-43页 |
| ·差减效率检测 | 第43-44页 |
| ·差减杂交 PCR 产物分析 | 第44页 |
| ·插入片断大小检测 | 第44页 |
| ·差减文库的筛选 | 第44-45页 |
| ·测序结果和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·RT-PCR 验证结果 | 第49-52页 |
| 3 绿僵菌体内定殖时期cDNA 文库的构建 | 第52-6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8页 |
| ·供试菌株和昆虫 | 第52页 |
| ·培养基和部分储存液的配制 | 第52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52-53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53-54页 |
| ·绿僵菌在体内定殖时期的材料收集 | 第54页 |
| ·绿僵菌m RNA 的提取 | 第54页 |
| ·cDNA 第一链的合成 | 第54-55页 |
| ·cDNA 第二链的合成 | 第55页 |
| ·cDNA 片段的酶切和分级分离 | 第55-56页 |
| ·cDNA 与载体pDNR-lib 连接 | 第56页 |
| ·转化 | 第56-57页 |
| ·文库质量的鉴定 | 第57-58页 |
| ·测序 | 第58页 |
| ·EST 序列与蝗虫EST 数据库的比对分析 | 第5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5页 |
| ·mRNA 的分离 | 第58-59页 |
| ·全长cDNA 的合成 | 第59页 |
| ·文库滴度和插入片段分析 | 第59页 |
| ·EST 序列分析与功能聚类 | 第59-65页 |
| 4 讨论 | 第65-70页 |
| ·金龟子绿僵菌致病机制研究材料的选择 | 第65页 |
| ·基于SSH 技术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| 第65-67页 |
| ·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67-68页 |
| ·关于全长cDNA 文库的测序与分析 | 第68-70页 |
| 5 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9页 |
| 附录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