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美丽乡村”建设背景下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解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1 “美丽乡村”建设相关政策 | 第16页 |
1.1.2 北京“美丽乡村”建设进程及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1.3 解村乡村景观问题的普遍性 | 第17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21-29页 |
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2.1.1 理论性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1.2 实践性研究 | 第22-24页 |
2.1.3 小结 | 第24页 |
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24-28页 |
2.2.1 理论研究 | 第24-26页 |
2.2.2 实践性研究 | 第26-27页 |
2.2.3 小结 | 第27-28页 |
2.3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理论研究 | 第29-33页 |
3.1 相关概念剖析 | 第29-30页 |
3.1.1 “美丽乡村”的内涵 | 第29页 |
3.1.2 乡村景观内涵 | 第29-30页 |
3.1.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| 第30页 |
3.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| 第30-31页 |
3.2.1 景观生态学 | 第30-31页 |
3.2.2 大众行为心理学 | 第31页 |
3.2.3 环境美学 | 第31页 |
3.2.4 乡村景观意象研究 | 第31页 |
3.2.5 低成本理念 | 第31页 |
3.3 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解村现状调研分析 | 第33-49页 |
4.1 区位 | 第33-34页 |
4.2 上位规划 | 第34页 |
4.3 资源分析 | 第34-37页 |
4.3.1 自然资源 | 第34-36页 |
4.3.2 人文资源 | 第36页 |
4.3.3 周边资源 | 第36-37页 |
4.4 经济、产业状况 | 第37页 |
4.4.1 社会经济状况 | 第37页 |
4.4.2 产业概况 | 第37页 |
4.5 现状景观调研分析 | 第37-44页 |
4.5.1 村域建设用地分析 | 第37页 |
4.5.2 村庄建设区现状用地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5.3 村域典型空间景观分析 | 第38页 |
4.5.4 建设区地形地貌景观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5.5 村庄建筑景观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5.6 村庄道路景观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5.7 村庄庭院现状分析 | 第42页 |
4.5.8 农田景观分析 | 第42页 |
4.5.9 植物景观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6 现状设施调研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6.1 基础设施 | 第44-45页 |
4.6.2 公共服务设施调研分析 | 第45页 |
4.7 解村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7.1 解村现状优势总结 | 第45-46页 |
4.7.2 主要问题总结 | 第46页 |
4.7.3 村民需求调查 | 第46-47页 |
4.7.4 SWOT分析与总结 | 第47页 |
4.8 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解村乡村景观特征分析 | 第49-67页 |
5.1 北京传统乡村景观特征 | 第49-51页 |
5.1.1 诗词中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 | 第49-50页 |
5.1.2 古典书籍中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 | 第50-51页 |
5.1.3 小结 | 第51页 |
5.2 解村现代乡村景观特征 | 第51-54页 |
5.2.1 研究方法 | 第51页 |
5.2.2 调查过程 | 第51-54页 |
5.2.3 评价步骤 | 第54页 |
5.3 结果分析 | 第54-66页 |
5.3.1 SD数据分析 | 第54-65页 |
5.3.2 解村现代景观特征 | 第65-66页 |
5.4 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解村乡村总体景观规划 | 第67-87页 |
6.1 规划依据及方向 | 第67-68页 |
6.1.1 规划依据 | 第67页 |
6.1.2 规划方向 | 第67-68页 |
6.2 规划定位与思路 | 第68页 |
6.2.1 规划定位 | 第68页 |
6.2.2 规划思路 | 第68页 |
6.3 规划目标与原则 | 第68-69页 |
6.3.1 规划设计目标 | 第68页 |
6.3.2 解村乡村规划设计原则 | 第68-69页 |
6.4 规划设计要点 | 第69-71页 |
6.4.1 尊重自然环境 | 第70页 |
6.4.2 景观多功能性设计 | 第70页 |
6.4.3 生态景观营造 | 第70页 |
6.4.4 地域性景观元素的表达 | 第70-71页 |
6.5 解村村域景观总体规划 | 第71-79页 |
6.5.1 规模规划 | 第71页 |
6.5.2 规划内容 | 第71-73页 |
6.5.3 景观功能结构 | 第73-75页 |
6.5.4 产业发展规划 | 第75-78页 |
6.5.5 绿地系统规划 | 第78-79页 |
6.6 解村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| 第79-86页 |
6.6.1 用地规划 | 第80-81页 |
6.6.2 村庄景观功能结构的构建 | 第81-82页 |
6.6.3 村庄整体景观风貌控制 | 第82-83页 |
6.6.4 建筑景观规划 | 第83页 |
6.6.5 交通体系规划 | 第83-85页 |
6.6.6 交通设施规划 | 第85页 |
6.6.7 农田景观规划 | 第85-86页 |
6.7 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七章 解村乡村景观具体设计方案 | 第87-112页 |
7.1 解村景观设计方案 | 第87-111页 |
7.1.1 建筑景观设计 | 第87-89页 |
7.1.2 道路景观设计 | 第89-92页 |
7.1.3 庭院景观设计 | 第92-94页 |
7.1.4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| 第94-99页 |
7.1.5 农田景观方案设计 | 第99-103页 |
7.1.6 外围林地景观设计 | 第103-104页 |
7.1.7 植物景观设计 | 第104-111页 |
7.2 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112-115页 |
8.1 解村乡村景观建设模式 | 第112页 |
8.2 乡村景观总体规划布局 | 第112-114页 |
8.2.1 功能分区与定位 | 第112-113页 |
8.2.2 乡村景观生态系统建设 | 第113页 |
8.2.3 乡土景观建设 | 第113-114页 |
8.3 研究存在不足 | 第114页 |
8.4 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1页 |
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| 第121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