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社会与环境论文--环境与发展论文

自然力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

内容提要第1-10页
导论第10-34页
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10-14页
 二、文献评述第14-20页
 三、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0-26页
 四、理论基础、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第26-34页
第一章 经济学视角下自然力的基本问题第34-69页
 第一节 关于自然力的含义第34-49页
  一、自然力的一般性阐释第34-39页
  二、以往经济学家视野中的自然力第39-41页
  三、经济学视角下自然力的内涵第41-49页
 第二节 自然力的经济特征第49-59页
  一、自然力具有边界性第49-54页
  二、自然力具有绝对稀缺性第54-55页
  三、自然力具有“报复性”第55-58页
  四、自然力具有动态性第58-59页
 第三节 自然力的经济学分类第59-68页
  一、按自然载体分类:资源自然力与环境自然力第59-62页
  二、按产权归属分类:私权自然力与公权自然力第62-65页
  三、按效用性质分类:正效用自然力与负效用自然力第65-67页
  四、按认知程度分类:现实自然力与潜在自然力第67-68页
 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二章 自然力的作用机理第69-107页
 第一节 自然力运行中的定律和变动规律第69-79页
  一、力学定律第69-74页
  二、生物自然力的主要定律或规律第74-76页
  三、自然力递减规律第76-79页
 第二节 自然力构成生产力的物质内容和发展的先决物质条件第79-88页
  一、自然力构成生产力的物质内容第79-82页
  二、自然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决物质条件第82-84页
  三、“和合”生产力论第84-88页
 第三节 自然力是生产中的基本要素第88-97页
  一、生产要素理论沿革第88-91页
  二、土地自然力是生产中的首要要素第91-92页
  三、公权自然力第“5”基本要素说第92-95页
  四、“5 力”基本要素论第95-97页
 第四节 自然力是财富的源泉第97-106页
  一、财富的内涵、本质和源泉第98-101页
  二、天然财富是自然力之子第101-102页
  三、自然力是人造财富之母第102-106页
 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第三章 自然力的经济学测度第107-143页
 第一节 自然承载力指标第107-120页
  一、自然承载力的内涵和测度方法第108-116页
  二、自然承载力是对自然力本源的测度第116-118页
  三、自然承载力指标的局限性第118-120页
 第二节 生态土地指标第120-132页
  一、生态土地的内涵和测度方法第121-129页
  二、生态土地是对自然力本源测度的转化形式第129-131页
  三、生态土地指标的局限性第131-132页
 第三节 自然力可持续性的测度第132-141页
  一、扩展的生态土地指标第132-134页
  二、“双核”原生态土地承载力指标第134-139页
  三、自然力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第139-141页
 本章小结第141-143页
第四章 自然力的比照估价第143-181页
 第一节 自然力比照估价的意义及内涵第143-160页
  一、对自然力估价有利于矫正扭曲的自然力价格第143-146页
  二、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对自然力“劳力”的认识第146-151页
  三、自然力比照估价的内涵第151-160页
 第二节 比照所替代的劳动对自然力估价第160-164页
  一、自然力对劳动的直接替代第160-161页
  二、自然力对劳动的间接替代第161-163页
  三、以劳动为参照物估算自然力价格第163-164页
 第三节 比照人造自然对自然力估价第164-169页
  一、人造自然是天然自然的仿真、扩大和补充第164-167页
  二、以人造自然为参照物估算自然力价格第167-169页
 第四节 比照负价值对自然力估价第169-174页
  一、前人关于负价值的论述第169-171页
  二、自然力负价值及其意义第171-173页
  三、以负价值为参照物估算自然力价格第173-174页
 第五节 比照地租对自然力估价第174-180页
  一、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第175-177页
  二、以地租为参照物估算自然力价格第177-180页
 本章小结第180-181页
第五章 自然力的供求分析第181-222页
 第一节 自然力供求的微观分析第181-192页
  一、自然力的需求第181-184页
  二、自然力的供给第184-187页
  三、自然力微观供求均衡的实现和变动第187-189页
  四、基于微观视角的自然力供求现状分析第189-192页
 第二节 自然力供求的宏观分析第192-211页
  一、自然力的总需求AD 模型第193-196页
  二、自然力的总供给AS 模型第196-204页
  三、自然力宏观供求均衡的实现及变动第204-206页
  四、基于宏观视角的自然力供求现状分析第206-211页
 第三节 自然力供求的生态盈亏分析第211-221页
  一、自然力的生态足迹模型第212-214页
  二、自然力的生态承载力模型第214-215页
  三、自然力生态供求的均衡及变动第215-216页
  四、基于生态视角的自然力供求现状分析第216-221页
 本章小结第221-222页
第六章 自然力可持续利用的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第222-282页
 第一节 自然力有效“供给不足”危机论第222-241页
  一、危机理论应转变为自然力有效“供给不足”危机论第222-230页
  二、绿色经济目标的确立第230-234页
  三、绿色发展方式及政策体系第234-241页
 第二节 自然力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管理第241-252页
  一、自然力跨期优化配置的宏观调控第241-246页
  二、自然力限价管理和生态补偿政策第246-249页
  三、自然力可持续利用中的科技管理第249-252页
 第三节 自然力扰动最小化的经济人有限理性“再塑”第252-267页
  一、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可以“再塑”第252-256页
  二、有限理性“再塑”的目标及路径第256-260页
  三、经济人的具体行为规范:“5R”原则与“5S”原则第260-267页
 第四节 全球性公共自然力危机的国际救治第267-275页
  一、强化自然力国际管理机构权力,提高直接管制比重第267-270页
  二、对欠发达国家公共自然力危机的救助第270-273页
  三、完善国际排污权交易市场第273-275页
 第五节 灾害自然力的规避和转化第275-280页
  一、对灾害自然力的认识第275-277页
  二、灾害自然力的规避——减负等于加正第277-279页
  三、灾害自然力的转化——变负为正第279-280页
 本章小结第280-282页
结论第282-291页
参考文献第291-306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06-308页
后记第308-310页
论文摘要第310-315页
Abstract第315-321页

论文共32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劳动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
下一篇:基于GARCH模型的金融市场风险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