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·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是保持高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的保障 | 第10-11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是高校德育手段和方式转型的需要 | 第11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是净化高校网络信息源的重要力量 | 第11-12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15页 |
·研究的基本方法 | 第15-16页 |
2 大学生网络德育理论概述 | 第16-21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概念 | 第16-18页 |
·德育及道德教育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·网络德育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内涵 | 第18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特点 | 第18-21页 |
·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性强 | 第19页 |
·施教范围的超时空性 | 第19页 |
·教育情景的虚拟性和隐匿性 | 第19页 |
·教育手段及教育语言的多媒体性和生动性 | 第19-20页 |
·教育对象的不固定性及多层次性与身份的隐匿性 | 第20-21页 |
3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德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| 第21-30页 |
·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| 第21-24页 |
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淡薄 | 第22页 |
·大学生迷恋网络以及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| 第22-23页 |
·青年大学生网上“亚道德”行为表现突出 | 第23-24页 |
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出现滑坡 | 第24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现状 | 第24-25页 |
·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| 第24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重要地位受到强烈冲击 | 第24-25页 |
·大学生的网络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| 第25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者面临新挑战 | 第25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5-30页 |
·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| 第25-26页 |
·现行大学德育模式与网络德育交互方式的差异性扩大 | 第26-27页 |
·网络监管乏力导致大学生系列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| 第27-28页 |
·高校网络德育队伍及其德育网站建设滞后 | 第28-30页 |
4 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35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的必要性 | 第30-31页 |
·增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是高校德育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 | 第30页 |
·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 | 第31页 |
·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的主要任务 | 第31-32页 |
·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| 第32页 |
·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| 第32页 |
·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| 第32页 |
·影响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原因 | 第32-35页 |
·网络的虚拟和开放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| 第33页 |
·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其在网络中迷失方向 | 第33页 |
·学校德育滞后及配套师资缺乏制约着实效性的落实 | 第33-34页 |
·社会环境的复杂是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客观环境 | 第34-35页 |
5 增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| 第35-49页 |
·增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| 第35页 |
·坚持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| 第35页 |
·坚持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提高网络道德意识,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| 第36-49页 |
·丰富德育内容,创新德育观念,加强网络德育阵地建设 | 第36-38页 |
·培养网络德育意识,建设专业化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 | 第38-41页 |
·坚持以人为本,提高学生在网络德育中的主体意识 | 第41-42页 |
·重视大学生“亚道德”表象,强化心理干预和道德教育 | 第42-44页 |
·重视网上舆情,疏通信息渠道,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| 第44-46页 |
·强化政府的规范与引导,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| 第46-49页 |
6 结论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注释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 | 第55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