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6页 |
2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6-9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| 第6-7页 |
·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| 第6页 |
·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| 第6-7页 |
·本文的定义 | 第7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| 第7页 |
·目前学术界对于测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 | 第7-9页 |
·国际标准模型法 | 第7-8页 |
·耕地劳动比例法 | 第8页 |
·直接计算法 | 第8页 |
·生产函数法 | 第8-9页 |
3 模型修正及相关数据 | 第9-19页 |
·对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FE的修正 | 第9页 |
·通过最优化方法对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CE的修正 | 第9-19页 |
·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 | 第9-15页 |
·模型设定的经济学原理 | 第9-10页 |
·模型设定 | 第10页 |
·数据准备 | 第10-14页 |
·计量结果及检验 | 第14-15页 |
·最优就业量的估计 | 第15-19页 |
·模型介绍 | 第15-17页 |
·数据准备 | 第17-18页 |
·最优化结果及检验 | 第18-19页 |
·对直接计算法其他项的修正 | 第19页 |
4 修正后的直接计算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计 | 第19-20页 |
5 修正方法的局限及其对结果的可能影响 | 第20页 |
6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分析与建议 | 第20-25页 |
·我国目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分析 | 第21-25页 |
·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 | 第21-22页 |
·东部、中部、西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差甚远 | 第22页 |
·从农村固定资产的产业投向来看,农业比重较低,制造业、服务业比重较高 | 第22页 |
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及变化特点 | 第22-23页 |
·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农户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支出呈逐年上升态势,但增长速度波动较大 | 第23页 |
·若按用途分类,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中,以住宅投资为主,生产设备投资较少,水利投资微乎其微 | 第23页 |
·若按产业投向划分,农户在农业和制造业上的投资较少,房地产业上的投资较多,在教育上的投资微乎其微 | 第23-24页 |
·财政用于农村的投资占比重不仅相当低,而且呈递减趋势 | 第24页 |
·外资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外商对华投资比重过低 | 第24-25页 |
·结论和建议 | 第25页 |
·从多方面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| 第25页 |
7 从制度层面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25-26页 |
8 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政策的分析与建议 | 第26-31页 |
·社会政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效应 | 第26-27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的主要问题 | 第27-29页 |
·完善社会政策,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| 第29-31页 |
·把实现公正确立为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,明确农村转移劳动力社会政策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原则 | 第30页 |
·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 | 第30-31页 |
·制定农村转移劳动力社会政策的公共支出制度 | 第31页 |
·加快农村转移劳动力社会政策法制化的步伐 | 第31页 |
·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社会政策的统一协调机制 | 第31页 |
9 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| 第31-36页 |
·制约农村教育建设的基本因素 | 第32-33页 |
·薄弱的县乡村经济 | 第32页 |
·农民增收乏力 | 第32-33页 |
·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缺乏 | 第33页 |
·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的建设 | 第33-36页 |
·构建“三位一体”的农村教育体系 | 第33-34页 |
·创建“多元互动”的农村教育模式 | 第34页 |
·营造“和谐发展”的农村教育环境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