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一、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对有关学术成果的回顾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晚清及北洋政府西北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简述 | 第12-15页 |
第一节 延长石油官厂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独山子钻井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 玉门油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国民政府“石油国营”的政策及其某些变通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将“石油国营”作为开办油矿的基本政策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特许顾维钧等“专探专采甘青新三省石油” | 第16-18页 |
第三节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收回甘、青、新探采特许权 | 第18-19页 |
第四节 与国外合营及有关政策的制定 | 第19-23页 |
一、中苏合办新疆独山子油矿 | 第19-20页 |
二、走多国合作之路的玉门油矿 | 第20-23页 |
第三章 勘探开发机构的设立 | 第23-28页 |
第一节 陕北油矿探勘处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甘肃油矿筹备处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乌苏油矿筹备处 | 第25-26页 |
第四节 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成立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延长、玉门等油矿的起步发展及勘探开发的困难 | 第28-45页 |
第一节 地质调查及地质资料的发展及应用 | 第28-34页 |
一、中国学者对中国贫油论的质疑 | 第28-30页 |
二、西北地质考察的有关收获 | 第30-31页 |
三、西北石油地质资料的积累 | 第31-34页 |
第二节 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困难 | 第34-44页 |
一、交通问题 | 第34-36页 |
二、资金问题 | 第36-38页 |
三、设备、设施等问题 | 第38-40页 |
四、职工来源困难 | 第40-42页 |
五、地方势力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第三节 改进勘探设备及方法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对国民政府勘探开发西北石油资源的评价 | 第45-48页 |
第一节 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石油工业从业者 | 第45页 |
第三节 摸索了一条比较成熟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 | 第45-46页 |
一、派员出国留学 | 第45-46页 |
二、在实践中加强对大专院校毕业生的锻炼 | 第46页 |
三、加强自我培训 | 第46页 |
第三节 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| 第46-47页 |
第四节 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后记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