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总体思路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9页 |
| ·国外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内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主要代表性观点 | 第17-18页 |
| ·已有的研究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城市新“二元”社会下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现状 | 第19-35页 |
| ·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3页 |
| ·流动人口 | 第19-20页 |
| ·二元社会 | 第20-21页 |
| ·新二元社会 | 第21页 |
| ·违反社会治安 | 第21-22页 |
| ·违反社会治安概念与违法犯罪 | 第22-23页 |
| ·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 | 第23-26页 |
| ·生存形势严峻 | 第23-24页 |
| ·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| 第24页 |
| ·归属感不强 | 第24-25页 |
| ·居住场所二元社区现象普遍 | 第25页 |
| ·生活条件差 | 第25页 |
| ·社会保障水平低 | 第25-26页 |
| ·城市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现状 | 第26-28页 |
| ·当前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模式介绍 | 第26页 |
| ·当前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8页 |
| ·城市流动人口违反社会治安的主要特征 | 第28-31页 |
| ·在违法犯罪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 | 第28页 |
| ·犯罪形式多为非智力型犯罪 | 第28-29页 |
| ·以地缘或亲缘为纽带形成团伙 | 第29页 |
| ·多为流窜犯罪且无固定犯罪目标 | 第29-30页 |
| ·动机贪婪且低级 | 第30页 |
| ·地点相对独特 | 第30-31页 |
| ·犯罪成员向低龄化趋势明显 | 第31页 |
| ·城市流动人口违反社会治安的主要原因分析 | 第31-35页 |
| ·人口自身的因素 | 第31-32页 |
| ·社会环境因素 | 第32-35页 |
| 第三章 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现状分析 | 第35-41页 |
| ·当前政府部门防范式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措施弊端明显 | 第35-37页 |
| ·流动人口对城市缺乏认同 | 第35-36页 |
| ·流动人口的权益缺少保障 | 第36页 |
| ·流动人口得不到应有服务 | 第36-37页 |
| ·未形成统一权威的流动人口法律体系 | 第37-38页 |
| ·现有法律法规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| 第37页 |
| ·缺乏全国性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 | 第37-38页 |
| ·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| 第38-41页 |
| ·全面管理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| 第38-39页 |
| ·流动人口信息掌握机制有待完善 | 第39-41页 |
| 第四章 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模式 | 第41-51页 |
| ·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思路和理念应注重以人为本 | 第41-42页 |
| ·修改健全全国统一的管理法规体系 | 第42-45页 |
| ·改革户籍制度 | 第43-44页 |
| ·健全必要的全国性流动人口管理法规 | 第44页 |
| ·加强流动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立法 | 第44-45页 |
| ·加强对出租房屋管理的立法 | 第45页 |
| ·推进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的社会化 | 第45-47页 |
| ·加强流动人口的信息化建设 | 第47-48页 |
| ·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| 第48-51页 |
| 第五章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综合保障措施 | 第51-56页 |
| 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| 第51页 |
| ·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| 第51-52页 |
| ·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| 第52-54页 |
| ·改善义务教育 | 第54页 |
| ·提供技能培训 | 第54-56页 |
| 结束语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附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