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税收正义--兼论中国遗产税开征的道德理由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9页 |
·税收正义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税收、税法及遗产税概观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·国内税收正义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外税收正义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·遗产税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第2章 税收的德性及与正义的关联 | 第19-57页 |
·税收存在的理性解读 | 第20-32页 |
·税收概念的考察 | 第23-26页 |
·税收的政治价值 | 第26-29页 |
·税收的经济价值 | 第29-32页 |
·税收的德性 | 第32-43页 |
·国家正当性的证成:税收的政治德性 | 第34-37页 |
·提供公共利益:税收的社会德性 | 第37-40页 |
·权利的衡平与矫正:税收的个人德性 | 第40-43页 |
·税收与正义的关联 | 第43-57页 |
·国家权力与公共利益的一致与冲突 | 第45-49页 |
·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一致与对立 | 第49-52页 |
·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统一与对立 | 第52-57页 |
第3章 税收正义的一般理论 | 第57-89页 |
·税收正义的含义 | 第57-68页 |
·关于税收正义的几种观点 | 第58-60页 |
·对税收正义几种观点的反思 | 第60-63页 |
·税收正义的内涵 | 第63-68页 |
·税收正义的原则 | 第68-78页 |
·税收的实质正义原则 | 第69-72页 |
·税收的形式正义原则 | 第72-75页 |
·税收的程序正义原则 | 第75-78页 |
·税收正义的相关理论检视 | 第78-89页 |
·检视一:税收交换论能否实现分配正义 | 第79-82页 |
·检视二:公共需要论如何维护个人权利 | 第82-85页 |
·检视三:国家税收权力的边界如何限定 | 第85-89页 |
第4章 遗产税与税收正义 | 第89-120页 |
·遗产税的多维度考察 | 第90-97页 |
·遗产税的含义与性质 | 第90-92页 |
·从增收到分配:遗产税的正当化历程 | 第92-94页 |
·国外遗产税现状 | 第94-97页 |
·遗产税征收的道德理由 | 第97-107页 |
·税收理论上的依据 | 第98-100页 |
·遗产税的经济德性价值 | 第100-104页 |
·遗产税的社会公平价值 | 第104-107页 |
·何为正义的遗产税 | 第107-120页 |
·正义的遗产税环境 | 第108-111页 |
·立足权利、公益优先 | 第111-115页 |
·公平优先、兼顾效率 | 第115-120页 |
第5章 税收正义视阈下的中国遗产税 | 第120-149页 |
·中国遗产税未开征的伦理考察 | 第120-124页 |
·政治伦理化影响了遗产税的政治环境 | 第121-122页 |
·孝伦理抑制了遗产税的代际公平心理 | 第122-123页 |
·法律道德化制约了遗产税的法律环境 | 第123-124页 |
·中国当前遗产税征收的道德理由 | 第124-132页 |
·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贫富差距现状 | 第125-128页 |
·现行税制在调节财富分配正义上的不足 | 第128-130页 |
·中国开征遗产税的道德价值 | 第130-132页 |
·当今中国开征遗产税已具备的正义环境 | 第132-141页 |
·中国遗产税开征具备的经济环境 | 第133-135页 |
·中国遗产税开征具备的政治条件 | 第135-136页 |
·中国遗产税开征的道德环境 | 第136-138页 |
·中国遗产税开征的法律准备 | 第138-141页 |
·中国遗产税的道德对策与制度选择 | 第141-149页 |
·中国遗产税的道德对策 | 第141-144页 |
·中国遗产税的制度选择 | 第144-149页 |
第6章 中国的税法实践及税收正义实现的路径 | 第149-176页 |
·中国税制改革的伦理反思 | 第149-158页 |
·中国的税制改革概观 | 第150-155页 |
·税制改革的伦理反思 | 第155-158页 |
·中国税收实践的道德考察 | 第158-166页 |
·税收入宪规定的偏颇 | 第158-160页 |
·税法正义理念的缺失 | 第160-163页 |
·税收执法中的道德缺位 | 第163-165页 |
·纳税人税收责任的缺失 | 第165-166页 |
·中国税收正义实现的路径选择 | 第166-176页 |
·税收法定 | 第167-170页 |
·程序执法 | 第170-173页 |
·道德守法 | 第173-1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6-184页 |
致谢 | 第184-18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