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语法论文--近代、现代语法论文

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4页
ABSTRACT第14-17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7-39页
 第一节 "量词"的界定第17-26页
  一 "量词"名称的确定第17-18页
  二 "量词"的界定第18-26页
 第二节 量词的研究现状第26-32页
  一 断代研究第26-29页
  二 专书研究第29页
  三 个案研究第29-30页
  四 汉语方言量词、民族语量词研究第30-31页
  五 其它研究第31页
  小结第31-32页
 第三节 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视角第32-39页
第二章 汉代的量词第39-113页
 第一节 汉代的主要量词第39-90页
  第一组第39-57页
  第二组第57-62页
  第三组第62-66页
  第四组第66-71页
  第五组第71-73页
  第六组第73-75页
  第七组第75-77页
  第八组第77-79页
  第九组第79-81页
  第十组第81页
  第十一组第81-82页
  第十二组第82-83页
  第十三组第83-86页
  第十四组第86页
  第十五组第86-88页
  小结第88-90页
 第二节 汉代量词系统的语义层级图及句法特征、句法功能第90-113页
  一 汉代量词系统的语义层级图第90-92页
  二 划分语义层级图过程中的发现第92-100页
  三 汉代量词的句法特征第100-102页
  四 汉代量词的功能第102-111页
  五 余论第111-113页
第三章 以汉代为中介来看量词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类型学特点第113-147页
 第一节 汉代量词与先秦量词的比较第113-119页
  一 先秦汉语中的量词第113-118页
  二 先秦时期的量词语义层级图第118页
  三 先秦时期的量词语义系统与汉代量词语义系统的比较第118-119页
 第二节 汉代量词与魏晋南北朝量词的比较第119-147页
  一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量词第119-141页
  二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量词语义层级图第141-143页
  三 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语义层级图与汉代量词语义层级图的比较第143-144页
  小结第144-147页
第四章 唐五代至现代汉语(近代汉语)中形状量词历时发展的类型学特征第147-216页
 第一节 唐五代的形状量词系统第147-163页
  一 唐五代时期的形状量词第147-161页
  二 唐五代形状量词形成的聚合群第161-163页
 第二节 宋元时期的形状量词系统第163-176页
  一 宋元时期的形状量词第163-175页
  小结第175-176页
 第三节 明清时期的形状量词系统第176-193页
  一 明清时期的形状量词第176-192页
  小结第192-193页
 第四节 现代汉语的形状量词系统第193-200页
  一 现代汉语的形状量词系统第193-198页
  小结第198-200页
 第五节 形状量词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第200-207页
  一 形状量词发展的脉络—以"条"、"颗"、"茎"为例第200-201页
  二 形状量词历时发展的几条规律第201-207页
 第六节 形状量词的选择及词汇化第207-216页
  一 形状量词的选择第207-209页
  二 形状量词的词汇化第209-216页
第五章 形状量词形成、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探讨第216-221页
 第一节 "转喻生成—隐喻扩散"机制第216-219页
 第二节 "约定俗成"机制第219-221页
第六章 量词的语法化与定指功能来源再探讨第221-234页
 第一节 量词的语法化第221-223页
 第二节 南方方言中的量词定指现象及其来源第223-234页
  一 量词定指现象第223-225页
  二 几种可能性来源第225-229页
  三 "语言接触说"的旁证及可能性路径第229-233页
  四 余论第233-234页
第七章 总结第234-238页
 第一节 主要结论第234-236页
 第二节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36-238页
附录一 (朱氏语料库主要语料文献)第238-240页
附录二 (本文主要引用语料文献)第240-245页
参考文献第245-261页
致谢第261-26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第262-263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63页

论文共2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误读观照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诵读过程研究--观念、特征及影响因素
下一篇:《祖堂集》完成体动词辨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