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引言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第三人欺诈合同效力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-13页 |
第一节 隐瞒真实情况与沉默概念区分不清 | 第7-9页 |
一、相关案例 | 第7-8页 |
二、案例分析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合同相对人主观方面难以认定 | 第9-11页 |
一、相关案例 | 第9-10页 |
二、案例分析 | 第10-11页 |
第三节 原因分析 | 第11-13页 |
一、我国现行立法滞后于实践需求 | 第11-12页 |
二、司法实践规则缺乏对构成要件的细化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第三人欺诈合同的构成要件 | 第13-25页 |
第一节 第三人存在欺诈故意 | 第13-15页 |
一、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 | 第13-14页 |
二、欺诈行为中第三人故意的内容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第三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| 第15-18页 |
一、单纯沉默不构成第三人欺诈 | 第16页 |
二、沉默构成欺诈的比较法考量 | 第16-17页 |
三、沉默可以构成第三人合同欺诈行为方式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表意人因第三人欺诈产生错误认识 | 第18-20页 |
一、表意人陷入认识错误的可能情形 | 第18-19页 |
二、表意人认识错误的判断标准 | 第19-20页 |
第四节 表意人作出了缔约表示 | 第20-21页 |
第五节 表意人信赖必需有正当理由 | 第21-25页 |
一、合理信赖包含的两层意思 | 第21-22页 |
二、不成立合理信赖的情形 | 第22-25页 |
第三章 受欺诈表意人撤销权的行使 | 第25-30页 |
第一节 撤销权行使的方式 | 第25页 |
第二节 撤销权行使的理论考量 | 第25-27页 |
一、第三人欺诈合同效力认定的模式 | 第25-26页 |
二、合同效力评价的考量因素及价值选择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裁判机关对行使撤销权的证成逻辑 | 第27-30页 |
一、第三人与受欺诈表意人存在欺诈事实 | 第27-28页 |
二、合同相对人对第三人的欺诈事实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第三人欺诈合同的救济 | 第30-35页 |
第一节 第三人欺诈合同救济方式的模式 | 第30-32页 |
一、受欺诈表意人救济方式的比较法考察 | 第30-31页 |
二、受欺诈表意人享有双重权利来源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当事人的责任分担 | 第32-35页 |
一、第三人欺诈责任形式不同于恶意串通 | 第32-33页 |
二、合同相对人承担合同不能生效的缔约过失责任 | 第33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