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煤矸石的组成及其活化方法 | 第12-15页 |
1.2.1 煤矸石的组成 | 第12-13页 |
1.2.2 煤矸石的活化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 煤矸石活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| 第15-21页 |
1.3.1 强度评价法 | 第15-16页 |
1.3.2 火山灰性试验法 | 第16-17页 |
1.3.3 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| 第17-21页 |
1.4 煤矸石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现状 | 第21-24页 |
1.4.1 煤矸石制备矿物掺合料 | 第21-22页 |
1.4.2 煤矸石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 | 第22-23页 |
1.4.3 煤矸石制备水泥 | 第23页 |
1.4.4 煤矸石制备骨料 | 第23-24页 |
1.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4-26页 |
1.5.1 活性激发工艺参数 | 第24-25页 |
1.5.2 活性评价方法 | 第25页 |
1.5.3 煅烧煤矸石的颜色 | 第25-26页 |
1.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1.6.2 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粒状煤矸石的活化及其活性评价 | 第27-47页 |
2.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1.1 原材料 | 第27-28页 |
2.1.2 试验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2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的制备及其活化机理分析 | 第30-36页 |
2.2.1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的制备流程 | 第30页 |
2.2.2 煅烧气氛对煤矸石矿物相转变及热失重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2.2.3 煅烧温度对煤矸石中炭脱除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2.2.4 煅烧温度对煤矸石矿物相转变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2.3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的活性评价 | 第36-46页 |
2.3.1 强度评价法 | 第36-37页 |
2.3.2 火山灰性试验法 | 第37-38页 |
2.3.3 化学结合水法 | 第38-39页 |
2.3.4 核磁共振(NMR)定量法 | 第39-41页 |
2.3.5 碱激发快速评价法 | 第41-4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颜色的调控及表征 | 第47-62页 |
3.1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| 第48-51页 |
3.1.1 原材料 | 第48页 |
3.1.2 试验方法 | 第48-51页 |
3.2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颜色转变机理 | 第51-55页 |
3.2.1 煅烧气氛对炭氧化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2.2 煅烧气氛对菱铁矿分解、氧化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3.3 制备工艺对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颜色的影响及其量化表征 | 第55-60页 |
3.3.1 保温时间对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颜色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3.3.2 堆积方式对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颜色的影响 | 第56页 |
3.3.3 煅烧气氛对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颜色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3.3.4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颜色的量化表征 | 第57-60页 |
3.4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颜色的评价 | 第60-6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 | 第62-92页 |
4.1 原材料 | 第62页 |
4.2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| 第62-69页 |
4.2.1 试验方法 | 第63-64页 |
4.2.2 不同温度煅烧的煤矸石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| 第64-68页 |
4.2.3 不同保温时间煅烧的煤矸石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3 响应曲面法优化设计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-粉煤灰复合水泥 | 第69-75页 |
4.3.1 试验方法 | 第69-71页 |
4.3.2 煅烧煤矸石活性粉体材料/粉煤灰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3.3 掺量-CCG/FA交互作用对复合水泥流动度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4.3.4 掺量-CCG/FA交互作用对复合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73-75页 |
4.4 煅烧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75-90页 |
4.4.1 试验方法 | 第75-76页 |
4.4.2 分类煤矸石的物化性质 | 第76-82页 |
4.4.3 分类煤矸石对水泥净浆性能的影响 | 第82-88页 |
4.4.4 分类煤矸石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| 第88-9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92-94页 |
5.1 结论 | 第92-93页 |
5.2 展望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5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情况 | 第105-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