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7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1.2.1 土壤氮淋溶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8-19页 |
1.2.2 土壤磷素淋溶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1.2.3 减少土壤氮磷淋溶的措施 | 第20-22页 |
1.3 研究目标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22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1 试验点概况 | 第23页 |
2.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| 第23-24页 |
2.2.1 试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2.2 田间管理 | 第24页 |
2.3 试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3.1 淋溶液取样方法:渗漏池法、陶土头法 | 第24-25页 |
2.3.2 剖面土壤取样及测定 | 第25页 |
2.4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4.1 淋溶液中无机氮和总氮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4.2 淋溶液中总磷和土样无机氮(Nmin)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4.3 蔬菜测产取样及含氮量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不同管理措施对蔬菜地氮素淋溶的影响 | 第27-42页 |
3.1 不同管理措施土壤氮淋溶总量(渗滤池法) | 第27-31页 |
3.1.1 水分输入和水分渗漏量 | 第27-28页 |
3.1.2 淋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及其动态 | 第28页 |
3.1.3 淋溶液中铵态氮及可溶性有机氮浓度及其动态 | 第28-29页 |
3.1.4 不同管理措施总氮淋溶量 | 第29-31页 |
3.2 不同深度土壤淋溶液浓度特征(土壤溶液提取器法) | 第31-35页 |
3.2.1 不同深度土壤溶液硝态氮动态特征 | 第31-33页 |
3.2.2 不同深度溶液硝态氮浓度特征 | 第33-35页 |
3.3 土壤剖面无机氮(Nmin)含量动态 | 第35-39页 |
3.3.1 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 | 第35-37页 |
3.3.2 土壤剖面铵态氮含量 | 第37-39页 |
3.4 讨论与结论 | 第39-42页 |
3.4.1 讨论 | 第39-41页 |
3.4.2 结论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土壤磷素淋溶和不同质地褐土磷吸附阈值 | 第42-49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(培养试验) | 第42-43页 |
4.1.1 供试土壤 | 第42页 |
4.1.2 土壤磷吸附阈值试验 | 第42-43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7页 |
4.2.1 露地菜地土壤磷淋溶动态(田间试验) | 第43-45页 |
4.2.2 不同质地褐土磷淋溶阈值(培养试验) | 第45-47页 |
4.3 讨论与结论 | 第47-49页 |
4.3.1 讨论 | 第47-48页 |
4.3.2 结论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不同管理措施对蔬菜产量、吸氮量及氮平衡的影响 | 第49-56页 |
5.1 不同管理措施对蔬菜产量和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5.1.1 蔬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| 第49页 |
5.1.2 磷肥吸收量及利用率 | 第49-50页 |
5.1.3 蔬菜吸钾量及钾肥利用率 | 第50-51页 |
5.2 菜地氮素表观平衡 | 第51-52页 |
5.3 讨论与结论 | 第52-56页 |
5.3.1 讨论 | 第52-54页 |
5.3.2 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6-58页 |
6.1 全文结论 | 第56-57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