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2-45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(一)沙毕纳尔 | 第13-14页 |
(二)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14页 |
(三)关于文中“西蒙古”、“卫拉特”、“厄鲁特”的使用说明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现状概述 | 第15-40页 |
(一)文献 | 第15-25页 |
(二)国内沙毕纳尔研究状况 | 第25-33页 |
(三)文化变迁专题研究综述 | 第33-40页 |
四、田野点的选择 | 第40-42页 |
五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42-45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42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42-45页 |
第一章 走进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 | 第45-57页 |
第一节 地缘空间与生态环境 | 第45-53页 |
一、地理位置 | 第45-48页 |
二、行政区划 | 第48-51页 |
三、自然生态环境 | 第51-53页 |
第二节 人文环境 | 第53-57页 |
一、人口情况 | 第53-54页 |
二、主要族群及分布概况 | 第54-56页 |
三、经济发展概况 | 第56-57页 |
第二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历史沿革 | 第57-86页 |
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之起源 | 第57-62页 |
一、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 | 第57-59页 |
二、藏传佛教传入后沙毕纳尔的出现 | 第59-62页 |
第二节 “卫拉特大库伦”时期的沙毕纳尔 | 第62-68页 |
一、卫拉特大库伦繁荣期的沙毕纳尔 | 第62-66页 |
二、卫拉特大库伦衰落期的沙毕纳尔 | 第66-68页 |
第三节 东归祖国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68-75页 |
一、飘落异域的沙毕纳尔 | 第68-71页 |
二、同土尔扈特一道东返故土 | 第71页 |
三、短暂的休养生息 | 第71-73页 |
四、陷入动乱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73-75页 |
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75-81页 |
一、1911-1944 年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75-78页 |
二、三区革命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78-81页 |
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81-86页 |
一、新中国初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81-83页 |
二、国家困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83页 |
三、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 | 第83-86页 |
第三章 历史情境下的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社会组织 | 第86-115页 |
第一节 蒙古社会的封建领主制与社会集团 | 第86-88页 |
一、早期蒙古社会封建领主制时期 | 第86-87页 |
二、蒙古帝国建立后的社会组织 | 第87页 |
三、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 | 第87-88页 |
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社会组织 | 第88-92页 |
一、主要的社会组织 | 第88-90页 |
二、特有的社会组织 | 第90-92页 |
第三节 管理沙毕纳尔的组织 | 第92-103页 |
一、寺院的鄂托克组织 | 第92-93页 |
二、寺院的学部组织——扎仓 | 第93-94页 |
三、寺领集团——集赛 | 第94-103页 |
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演变 | 第103-107页 |
一、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早期的社会组织 | 第103页 |
二、盟旗制度实施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社会组织 | 第103-107页 |
第五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中的氏族 | 第107-115页 |
一、镶白、正红、镶红、正蓝苏木中的氏族 | 第107-112页 |
二、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氏族特点 | 第112-113页 |
三、社会组织的变迁反映出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的特点 | 第113-115页 |
第四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| 第115-143页 |
第一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存环境 | 第115-117页 |
一、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先民的生存环境 | 第115-116页 |
二、留居伏尔加河畔时的生存环境 | 第116-117页 |
第二节 不同时期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生计方式 | 第117-134页 |
一、传统的生计方式 | 第117-126页 |
二、现代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| 第126-134页 |
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| 第134-143页 |
一、从游牧走向定居 | 第134-136页 |
二、草场确权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| 第136-140页 |
三、轻商思想的转变 | 第140页 |
四、生计方式反映出身份的变迁 | 第140-143页 |
第五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生活文化的演变 | 第143-260页 |
第一节 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的演变 | 第143-171页 |
一、穿在身上的艺术 | 第143-153页 |
二、民居变化的表现 | 第153-157页 |
三、丰富的饮食文化 | 第157-165页 |
四、出行和娱乐方式 | 第165-171页 |
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家庭文化变迁 | 第171-196页 |
一、家庭结构与婚姻形式的变化 | 第171-185页 |
二、生命的最后一程 | 第185-189页 |
三、独特的禁忌文化 | 第189-192页 |
四、多彩的节日文化 | 第192-196页 |
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艺术文化 | 第196-231页 |
一、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及流传 | 第196-205页 |
二、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| 第205-219页 |
三、民歌悠扬传唱不息 | 第219-224页 |
四、传统手工艺术——沙毕纳尔马鞍 | 第224-231页 |
第四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宗教文化 | 第231-260页 |
一、宗教信仰历程 | 第231-239页 |
二、当地群众的信仰现状 | 第239-249页 |
三、宗教和神职人员的功能 | 第249-253页 |
四、当地藏传佛教现状呈现的特点和原因 | 第253-260页 |
第六章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教育 | 第260-287页 |
第一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语言文字 | 第260-272页 |
一、交际的工具——语言 | 第260-263页 |
二、文明的标志——文字 | 第263-272页 |
第二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教育历程 | 第272-280页 |
一、早期的传统教育 | 第272-275页 |
二、新疆蒙古官学的出现 | 第275-276页 |
三、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学校教育历程 | 第276-280页 |
第三节 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现代学校教育 | 第280-287页 |
一、当地学校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| 第280-283页 |
二、当地学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| 第283-287页 |
结论 | 第287-299页 |
一、关于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 | 第287-291页 |
(一)特克斯四苏木沙毕纳尔的文化变迁轨迹 | 第287-289页 |
(二)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| 第289-290页 |
(三)国家力量的介入 | 第290-291页 |
(四)影响文化变迁的其他因素 | 第291页 |
二、传统文化的滞后现象与保护措施 | 第291-294页 |
(一)传统文化中的滞后现象 | 第291-293页 |
(二)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保护 | 第293-294页 |
三、族群认同之源——历史记忆 | 第294-296页 |
四、民族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| 第296-2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9-307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307-308页 |
附录 | 第308-315页 |
致谢 | 第315-3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