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绪论 | 第12-30页 |
一、选题缘起 | 第12页 |
二、术语释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论文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四、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4-24页 |
五、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六、研究思路 | 第24-26页 |
七、创新之处 | 第26页 |
八、重点难点 | 第26-27页 |
九、有关本文采用的翻译和拉丁文转写的说明 | 第27-30页 |
第一章 维吾尔族史学史理论的初步建构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维吾尔族史学史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维吾尔族史学史的定义 | 第31-35页 |
第三节 维吾尔族史学史的研究内容 | 第35-36页 |
第四节 维吾尔族史学史的史料范围 | 第36-38页 |
第五节 维吾尔族史学史的研究方法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维吾尔族史学的起源与发展 | 第40-80页 |
第一节 维吾尔族史学发展阶段的分期 | 第40-43页 |
第二节 维吾尔族历史记述的体裁与风格 | 第43-50页 |
第三节 回鹘汗国时期的碑文史学及史学价值 | 第50-62页 |
第四节 喀喇汗汗国至叶尔羌汗国时期的史学 | 第62-78页 |
第五节 叶尔羌汗国时期的史学 | 第78-80页 |
第三章 繁荣时期的维吾尔族史学(16至19世纪) | 第80-100页 |
第一节 繁荣时期的维吾尔族史学——史家和史著 | 第80-86页 |
第二节 私家修史活动述论 | 第86-93页 |
第三节 史学著作的分类 | 第93-100页 |
第四章 《拉失德史》 | 第100-123页 |
第一节 作者及其著作 | 第100-105页 |
第二节 版本及其国内外整理研究现状 | 第105-107页 |
第三节 《拉失德史》的体例与体裁 | 第107-111页 |
第四节 《拉失德史》的史料来源 | 第111-119页 |
第五节 《拉失德史》的史料价值 | 第119-123页 |
第五章 《编年史》 | 第123-139页 |
第一节 《编年史》的版本 | 第123-124页 |
第二节 《编年史》的作者与书名 | 第124-131页 |
第三节 《编年史》的体裁与体例 | 第131-135页 |
第四节 《编年史》的史料来源及史料价值 | 第135-139页 |
第六章 《喀什噶尔史》 | 第139-170页 |
第一节 《喀什噶尔史》的版本 | 第139-144页 |
第二节 《喀什噶尔史》的作者与书名 | 第144-148页 |
第三节 《喀什噶尔史》的体裁与体例 | 第148-150页 |
第四节 《喀什噶尔史》的史料来源 | 第150-156页 |
第五节 《喀什噶尔史》的史料价值 | 第156-170页 |
第七章 《伊米德史》和《安宁史》 | 第170-237页 |
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0-173页 |
第二节 《安宁史》和《伊米德史》的版本与结构 | 第173-179页 |
第三节 作者的生平事迹 | 第179-182页 |
第四节 两书的史料来源 | 第182-191页 |
第五节 莎依然米史学思想 | 第191-216页 |
第六节 莎依然米史学思想的评价 | 第216-218页 |
第七节 莎依然米视野中的清朝边疆民族政策 | 第218-237页 |
第八章 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总体分析 | 第237-256页 |
第一节 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的结构性分析 | 第237-249页 |
第二节 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特点与叙事风格的分析 | 第249-253页 |
第三节 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的史学观 | 第253-256页 |
结语 | 第256-2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0-275页 |
索引 | 第275-282页 |
附录 | 第282-284页 |
致谢 | 第284-28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2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