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1 绪论 | 第20-3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20-24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21-23页 |
1.1.2 研究动机和研究目的 | 第23-2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24-26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25-26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26页 |
1.3 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| 第26-28页 |
1.3.1 基本概念 | 第26-27页 |
1.3.2 研究对象 | 第27-28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8-31页 |
1.4.1 主要内容 | 第28-29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9-31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| 第31-34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31页 |
1.5.2 主要创新点 | 第31-34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35-58页 |
2.1 中国转型期企业组织健康的主要理论基础 | 第35-43页 |
2.1.1 制度理论 | 第35-39页 |
2.1.2 动态能力理论 | 第39-41页 |
2.1.3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41-43页 |
2.1.4 综合评价 | 第43页 |
2.2 中国转型期相关研究回顾 | 第43-44页 |
2.2.1 中国转型期存在的问题 | 第43-44页 |
2.2.2 中国转型期企业的战略 | 第44页 |
2.3 健康、学校组织健康相关研究回顾 | 第44-47页 |
2.3.1 健康相关研究 | 第45-46页 |
2.3.2 学校组织健康相关研究 | 第46-47页 |
2.4 企业组织健康相关研究回顾 | 第47-57页 |
2.4.1 企业组织健康的内涵 | 第47-49页 |
2.4.2 企业组织健康的因素 | 第49-51页 |
2.4.3 企业组织健康程度衡量 | 第51-52页 |
2.4.4 组织健康的前因变量 | 第52-54页 |
2.4.5 组织健康的后果变量 | 第54-55页 |
2.4.6 促进组织健康的措施 | 第55-56页 |
2.4.7 研究空白点 | 第56-5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3 概念与模型 | 第58-98页 |
3.1 中国转型期企业外部环境 | 第58-62页 |
3.1.1 转型期环境的特征 | 第58-59页 |
3.1.2 转型期环境变化趋势 | 第59-62页 |
3.2 中国转型期企业组织健康的现状 | 第62-68页 |
3.2.1 转型期企业组织健康的层级特征 | 第62-64页 |
3.2.2 当前企业存在的组织健康典型症状 | 第64-68页 |
3.3 中国企业组织健康的因素 | 第68-73页 |
3.3.1 组织的局内人角度:员工评价 | 第68-70页 |
3.3.2 组织的局外人角度:第三方评价 | 第70-73页 |
3.4 中国企业组织健康的测量 | 第73-86页 |
3.4.1 中国企业组织健康定量判定方法 | 第75-82页 |
3.4.2 中国转型期企业组织健康简易定性判定方法 | 第82-86页 |
3.5 中国企业组织健康的动态性 | 第86-88页 |
3.5.1 企业组织健康常见的演化路径 | 第86-87页 |
3.5.2 企业容易出现组织健康问题的时间段 | 第87-88页 |
3.6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的提出 | 第88-97页 |
3.6.1 政府支持与组织健康 | 第89-90页 |
3.6.2 组织健康与企业绩效 | 第90-91页 |
3.6.3 企业年龄调节组织健康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| 第91-92页 |
3.6.4 环境不确定性调节组织健康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| 第92-93页 |
3.6.5 政府支持与企业绩效 | 第93页 |
3.6.6 政府支持、组织健康与企业绩效 | 第93-94页 |
3.6.7 企业年龄调节组织健康的中介作用 | 第94-95页 |
3.6.8 环境不确定性调节组织健康的中介作用 | 第95-96页 |
3.6.9 转型期企业组织健康模型的提出 | 第96-97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97-98页 |
4 研究设计 | 第98-110页 |
4.1 问卷设计程序 | 第98-100页 |
4.1.1 设计之前 | 第98页 |
4.1.2 设计过程 | 第98-99页 |
4.1.3 设计之后 | 第99-100页 |
4.2 数据来源 | 第100-101页 |
4.2.1 预测试 | 第100页 |
4.2.2 正式测试 | 第100-101页 |
4.3 变量的测量 | 第101-107页 |
4.3.1 政府支持 | 第101-102页 |
4.3.2 组织健康 | 第102-103页 |
4.3.3 企业绩效 | 第103-105页 |
4.3.4 环境不确定性 | 第105-106页 |
4.3.5 企业年龄 | 第106页 |
4.3.6 控制变量 | 第106-107页 |
4.4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107-109页 |
4.4.1 因子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4.4.2 信度分析 | 第108页 |
4.4.3 效度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4.4.4 相关分析 | 第109页 |
4.4.5 回归分析 | 第10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5 数据分析与结果 | 第110-154页 |
5.1 预测试样本统计分析 | 第110-118页 |
5.1.1 组织局内人视角预测试样本描述性分析 | 第110-111页 |
5.1.2 组织局内人视角预测试样本因子分析 | 第111-118页 |
5.1.3 组织局外人视角预测试样本分析 | 第118页 |
5.2 组织局内人视角组织健康正式测试 | 第118-127页 |
5.2.1 总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118-119页 |
5.2.2 第一组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119-123页 |
5.2.3 第二组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5.2.4 组织局内人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125-127页 |
5.3 组织局外人视角组织健康正式测试 | 第127-140页 |
5.3.1 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样本构成 | 第127-128页 |
5.3.2 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样本构成 | 第128页 |
5.3.3 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128-135页 |
5.3.4 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35-137页 |
5.3.5 组织局外人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| 第137-140页 |
5.4 组织健康模型的检验 | 第140-153页 |
5.4.1 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| 第140-141页 |
5.4.2 变量信度和效度检验 | 第141-144页 |
5.4.3 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| 第144-145页 |
5.4.4 假设的实证检验 | 第145-149页 |
5.4.5 检验结果的汇总 | 第149-150页 |
5.4.6 检验结果的讨论 | 第150-15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53-154页 |
6 研究结论、措施建议与研究展望 | 第154-159页 |
6.1 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154-156页 |
6.2 措施建议 | 第156-158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158-1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9-180页 |
附录1 访谈基本信息汇总 | 第180-181页 |
附录2 半结构性访谈主要提纲 | 第181-182页 |
附录3 组织局内人角度企业组织健康初始题项库 | 第182-185页 |
附录4 组织局内人角度企业组织健康量表开发调查问卷 | 第185-190页 |
附录5 中国转型期企业组织健康模型假设检验调查问卷 | 第190-194页 |
附录6 组织局外人视角企业组织健康研究调查问卷 | 第194-201页 |
附录7 列举各次调查问卷采样企业名称 | 第201-207页 |
致谢 | 第207-20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209-21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出版的编著 | 第210-2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