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岩巷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支护技术研究
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松动圈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松动圈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断层破碎带支护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2 断层破碎带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| 第20-31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20-24页 |
2.1.1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0-22页 |
2.1.2 构造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1.3 工作面情况 | 第23-24页 |
2.2 断层破碎带特征 | 第24-26页 |
2.3 断层围岩特性研究 | 第26-28页 |
2.3.1 围岩物理力学指标试验 | 第26-28页 |
2.3.2 围岩矿物成分分析 | 第28页 |
2.4 围岩失稳原因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5 小结 | 第29-31页 |
3 断层软岩巷道围岩松动圈的确定 | 第31-54页 |
3.1 松动圈理论 | 第31-35页 |
3.1.1 松动圈概念 | 第31-32页 |
3.1.2 松动圈性质 | 第32页 |
3.1.3 松动圈分类及支护机理 | 第32-35页 |
3.2 松动圈范围现场实测 | 第35-44页 |
3.2.1 钻孔成像仪简介 | 第35-36页 |
3.2.2 现场实测 | 第36-37页 |
3.2.3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7-44页 |
3.3 松动圈范围灰色预测 | 第44-53页 |
3.3.1 灰色理论简介 | 第45-46页 |
3.3.2 GM(1,1)模型 | 第46-49页 |
3.3.3 灰色预测 | 第49-53页 |
3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4 断层破碎带软岩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| 第54-65页 |
4.1 软岩巷道破坏影响因素分析及措施 | 第54-58页 |
4.1.1 断层 | 第54-56页 |
4.1.2 复合型软岩 | 第56-57页 |
4.1.3 水弱化 | 第57页 |
4.1.4 措施 | 第57-58页 |
4.2 基于松动圈理论的支护方案设计 | 第58-61页 |
4.2.1 原有巷道支护形式 | 第58-59页 |
4.2.2 断层巷道支护设计 | 第59-61页 |
4.3 最终过断层方案确定 | 第61-63页 |
4.4 小结 | 第63-65页 |
5 软岩巷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数值模拟 | 第65-84页 |
5.1 FLAC3D软件简介 | 第65页 |
5.2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65-68页 |
5.3 绕道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| 第68-71页 |
5.4 巷道支护体系的可行性研究 | 第71-83页 |
5.4.1 围岩应力分析 | 第71-75页 |
5.4.2 围岩位移分析 | 第75-79页 |
5.4.3 围岩塑性区分析 | 第79-80页 |
5.4.4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| 第80-83页 |
5.5 小结 | 第83-84页 |
6 现场动态安全监测体系 | 第84-100页 |
6.1 监测目的及内容 | 第84页 |
6.2 监测方法 | 第84-88页 |
6.2.1 围岩收敛变形 | 第84-85页 |
6.2.2 锚杆测力计 | 第85页 |
6.2.3 顶板离层仪 | 第85-86页 |
6.2.4 锚杆(索)质量检测 | 第86-88页 |
6.3 测站布置 | 第88页 |
6.4 监测结果 | 第88-98页 |
6.4.1 围岩收敛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| 第88-92页 |
6.4.2 锚杆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| 第92-95页 |
6.4.3 顶板离层监测结果分析 | 第95-97页 |
6.4.4 锚杆(索)质量检测 | 第97-98页 |
6.5 小结 | 第98-100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7.1 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7.2 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6-10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08-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