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21页 |
| ·自适应光学的基本概念 | 第14-15页 |
| ·自适应光学的发展历程 | 第15-17页 |
| ·自适应光学技术在补偿光束波前畸变中的应用 | 第17-19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·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自适应光学基本理论 | 第21-35页 |
| ·波前传感技术 | 第21-23页 |
| ·波前复原算法 | 第23-24页 |
| ·波前校正技术 | 第24-30页 |
| ·变形镜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性 | 第24页 |
| ·各种类型的波前校正器 | 第24-26页 |
| ·液晶空间光调制器(LC-SLM) | 第26-30页 |
| ·波前控制技术 | 第30-31页 |
| ·像差描述方法及光束质量评价标准 | 第31-35页 |
| ·像差的Zernike 多项式描述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光束质量评价标准 | 第33-35页 |
| 第三章 自适应光学在激光发射系统中校正效果分析 | 第35-55页 |
| ·传统自适应光学技术在补偿激光传输中的应用 | 第35-37页 |
| ·光束传输中的衍射计算 | 第37-41页 |
| ·衍射问题概述 | 第37页 |
| ·平面波角谱理论 | 第37-39页 |
| ·光束传播中振幅对相位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| ·传统发射式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效果的仿真研究 | 第41-47页 |
| ·仿真模型简介 | 第41-42页 |
| ·静态波前像差的生成 | 第42-45页 |
| ·系统仿真 | 第45-47页 |
| ·各种因素对传统发射型自适应系统校正效果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| ·大气扰动对校正效果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传输距离对校正效果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光束孔径对校正效果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全场补偿仿真模拟 | 第50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四章 G-S 算法在光束近场场强控制中的应用 | 第55-68页 |
| ·引言 | 第55-56页 |
| ·G-S 算法控制变形镜校正光束近场场强方法介绍 | 第56-58页 |
| ·传统G-S 算法简介 | 第56-57页 |
| ·实验中改进的G-S 算法介绍 | 第57-58页 |
| ·G-S 算法在光束近场场强控制应用中的仿真 | 第58-62页 |
| ·位相解缠绕问题 | 第62-65页 |
| ·G-S 算法控制光束近场场强的实验研究 | 第65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第五章 基于光路可逆原理控制光束近场场强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实验研究 | 第68-77页 |
| ·引言 | 第68-70页 |
| ·基于光路可逆原理控制光束近场场强的理论 | 第70-72页 |
| ·基于光路可逆原理控制光束近场场强的仿真研究 | 第72-73页 |
| ·基于光路可逆原理控制光束近场场强的实验研究 | 第73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第六章 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全场补偿原理性验证实验 | 第77-95页 |
| ·引言 | 第77页 |
| ·全场补偿原理性实验方案 | 第77-81页 |
| ·实验原理 | 第77-78页 |
| ·实验系统结构 | 第78-80页 |
| ·实验系统的调整 | 第80-81页 |
| ·离焦为主的像差板全场补偿 | 第81-88页 |
| ·离焦为主的像差全场补偿仿真 | 第81-84页 |
| ·离焦为主的像差全场补偿实验分析 | 第84-88页 |
| ·组合像差的全场补偿 | 第88-93页 |
| ·组合像差全场补偿的仿真研究 | 第88-91页 |
| ·组合像差全场补偿实验 | 第91-9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| 第七章 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全场补偿闭环实验研究 | 第95-114页 |
| ·全场补偿闭环实验方案 | 第95-101页 |
| ·实验目的 | 第95页 |
| ·实验原理 | 第95-96页 |
| ·实验系统结构 | 第96-100页 |
| ·实验方法和步骤 | 第100-101页 |
| ·全场补偿闭环实验的仿真验证 | 第101-106页 |
| ·全场补偿闭环实验研究 | 第106-111页 |
| ·实验误差和存在的问题 | 第111-11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|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4-118页 |
| 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| 第114-115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15-1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6页 |
| ·后续工作展望 | 第116-118页 |
| 致谢 | 第118-12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0-12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