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9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区域文化视野中的广东古琴研究会 | 第19-27页 |
第一节 岭南的地域性文化背景 | 第19-22页 |
一、自然环境 | 第19-20页 |
二、人文环境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的渊源 | 第22-27页 |
一、广府文化艺术氛围是广东古琴研究会生存发展的人文基础 | 第22-24页 |
二、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广东古琴研究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| 第24-25页 |
三、大众传媒发展是广东古琴研究会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必要条件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广东古琴研究会教学活动历史与现状 | 第27-66页 |
第一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的发展综述 | 第27-40页 |
一、广东古琴研究会的第一个十年:1980年至1990年 | 第28-29页 |
二、广东古琴研究会的第二个十年:1991年至2000年 | 第29-31页 |
三、广东古琴研究会的第三个十年:2001年至2010年 | 第31-36页 |
四、广东古琴研究会2011年发展至今 | 第36-39页 |
五、广东古琴研究会内部领导架构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教学平台之七木琴社 | 第40-49页 |
一、教学环境 | 第40-41页 |
二、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 | 第41-45页 |
三、教学理念 | 第45-47页 |
四、教学实例 | 第47-48页 |
五、七木琴社雅集 | 第48-49页 |
六、七木琴社教学和运行特点 | 第49页 |
第三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教学平台之澄心琴社 | 第49-56页 |
一、教学环境 | 第50页 |
二、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 | 第50-51页 |
三、教学实例 | 第51-54页 |
四、琴社雅集与音乐会 | 第54-56页 |
五、澄心琴社教学和运行特点 | 第56页 |
第四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教学平台之大佛寺古琴班 | 第56-60页 |
一、教学环境 | 第56-57页 |
二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| 第57页 |
三、教学实例 | 第57-59页 |
四、大佛寺雅集与音乐会 | 第59页 |
五、大佛寺古琴班教学和运行特点 | 第59-60页 |
第五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教学平台分析 | 第60-66页 |
一、课堂模式 | 第60-61页 |
二、教学平台的对象分析 | 第61-66页 |
第三章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贡献与作用 | 第66-79页 |
第一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贡献 | 第67-71页 |
一、发挥广东古琴研究会的牵头作用,组织古琴音乐文化活动 | 第67-68页 |
二、重视古琴琴曲的收集与岭南琴学的研究 | 第68-69页 |
三、开展公益课程,培养琴学新人 | 第69-71页 |
第二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| 第71-75页 |
一、广东古琴研究会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 | 第71-72页 |
二、对策研究 | 第72-75页 |
第三节 广东古琴研究会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| 第75-79页 |
一、组织琴社琴人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 | 第75页 |
二、开展文化传播活动,扩大了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力 | 第75-77页 |
三、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,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| 第77-78页 |
四、在高校开展古琴公益课程,有助于营造高校学术氛围 | 第78-79页 |
结论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附录 | 第86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