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发电、发电厂论文--发电厂论文--火力发电厂、热电站论文

600MW直接空冷机组降背压节能改造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9-1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-13页
第2章 自然环境及运行现状分析第13-20页
    2.1 电厂自然条件概述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当地气象条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水文条件第15页
    2.2 特殊地形形成的峡谷效应及其带来的影响第15-17页
    2.3 电厂运行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2.4 降背压节能改造必要性第18-19页
    2.5 本章总结第19-20页
第3章 高背压成因分析及降背压改造方案设计第20-35页
    3.1 高背压成因分析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电厂环境风流场模拟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模拟结果分析第21-25页
    3.2 常见降背压技术及冷却方式对比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直接喷淋(喷雾)方式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干湿并行冷却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蒸发式空气冷却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六角空冷凝汽器冷却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各常见空冷机组改造方案优缺点比较第28-29页
    3.3 降背压改造方案设计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系统工作原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系统运行方式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干式间接蓄冷式降背压系统特点第32-33页
    3.4 本章总结第33-35页
第4章 干式间接蓄冷式空冷系统热力计算第35-53页
    4.1 系统的热量匹配原则及抽汽量的确定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未抽汽时的热量匹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机组进行抽汽优化后的热量匹配第35-36页
    4.2 原直接空冷系统热力参数匹配计算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热负荷计算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空冷管束参数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风量及空气出口温度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传热面积计算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夏季白天平均温度下背压降的计算第41页
    4.3 间接空冷部分热力参数匹配计算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循环倍率的确定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热负荷的确定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新增系统所需冷却面积估算第42-44页
    4.4 蓄冷部分热力计算第44-46页
    4.5 计算总结及对比分析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掺喷比例2:1时背压降情况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掺喷比例1:1时背压降情况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加装系统后不同风速对背压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4.6 本章总结第51-53页
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53-55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本文完成的工作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本文得到的结论第53-54页
    5.2 不足与展望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论文工作的不足之处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展望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烽火中的摇篮:抗战时期桂林儿童教养院研究
下一篇: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--基于公共品博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