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分子生物学论文--基因工程(遗传工程)论文

产柠檬酸黑曲霉中α-葡萄糖苷酶基因的敲除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前言第8-21页
    1.1 黑曲霉概述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黑曲霉生理特征及其应用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黑曲霉基因组学第9-10页
    1.2 柠檬酸概述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柠檬酸的功能与市场分析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发酵法生产柠檬酸的研究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1.3 α-葡萄糖苷酶的研究概况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α-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机理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α-葡萄糖苷酶基因相关功能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1.4 丝状真菌基因敲除技术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丝状真菌基因敲除研究历史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丝状真菌基因敲除技术第15-17页
    1.5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法概述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农杆菌介导转化系统第18-19页
    1.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、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1.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-21页
2 材料与方法第21-40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菌种与质粒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试剂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仪器设备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主要溶液与缓冲液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培养基与抗生素第26-27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产柠檬酸黑曲霉的培养及孢子悬液的制备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产柠檬酸黑曲霉菌丝体的培养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敲除载体pPZP-214233的构建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农杆菌介导敲除载体pPZP-214233转化产柠檬酸黑曲霉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敲除载体pPZP-40261的构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农杆菌介导敲除载体pPZP-40261转化产柠檬酸黑曲霉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敲除突变菌株生长情况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敲除突变菌株及出发菌株发酵参数测定第37-40页
3 结果与讨论第40-58页
    3.1 敲除载体pPZP-214233的构建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α-葡萄糖苷酶A基因左、右同源臂的扩增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载体框架pPZP和筛选标记HYG片段的获得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敲除载体pPZP-214233的构建第41-42页
    3.2 产柠檬酸黑曲霉中α-葡萄糖苷酶A基因的敲除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潮霉素B对黑曲霉最低抑制浓度的确定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敲除载体pPZP-214233电转至根瘤农杆菌中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黑曲霉敲除突变株的筛选第43-45页
    3.3 敲除载体pPZP-40261的构建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假定-α-葡萄糖苷酶基因左、右同源臂的扩增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载体框架pPZP和筛选标记的获得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敲除载体pPZP-40261的构建第46-47页
    3.4 产柠檬酸黑曲霉中假定-α-葡萄糖苷酶基因40261的敲除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pPZP-40261电转至根瘤农杆菌中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黑曲霉敲除突变株的筛选第48-49页
    3.5 敲除突变菌株生长情况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敲除突变株与出发菌株菌落表型特征比较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敲除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生长速率比较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敲除突变株与出发菌株菌丝球形态比较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敲除突变株与出发菌株菌丝球周长比较第52页
    3.6 敲除突变菌株及出发菌株发酵参数测定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敲除突变株及出发菌株总糖含量的测定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敲除突变株及出发菌株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敲除突变株及出发菌株异麦芽糖含量的测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敲除突变株及出发菌株柠檬酸含量的测定第56-58页
4 结论第58-59页
    4.1 全文总结第58页
    4.2 论文的创新点第58页
    4.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58-59页
5 展望第59-60页
6 参考文献第60-67页
7 论文发表情况第67-68页
8 致谢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的国际经验及启示
下一篇:基于物质流、能量流、信息流协同理论与系统动力学的宜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