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及实时校正场地放大系数研究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1.2.1 永久位移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| 第13-14页 |
| 1.2.3 实时校正场地放大系数 | 第14-15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| 第15-19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1.3.2 章节安排 | 第16-19页 |
| 第二章 永久位移研究 | 第19-41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9页 |
| 2.2 基线漂移原因 | 第19-21页 |
| 2.3 基线校正方法 | 第21-25页 |
| 2.4 改进的自动基线校正方法 | 第25-30页 |
| 2.4.1 校正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2.4.2 存在问题 | 第29页 |
| 2.4.3 改进与完善 | 第29-30页 |
| 2.5 基本算例 | 第30-39页 |
| 2.6 小结 | 第39-41页 |
| 第三章 美浓地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研究 | 第41-117页 |
| 3.1 引言 | 第41-43页 |
| 3.2 同震位错理论及反演方法 | 第43-51页 |
| 3.2.1 均匀半空间的弹性位错理论 | 第43-46页 |
| 3.2.2 水平成层半空间的弹性位错理论 | 第46-49页 |
| 3.2.3 格林函数 | 第49-50页 |
| 3.2.4 反演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3.3 美浓地震 | 第51-65页 |
| 3.3.1 地震概况 | 第51-53页 |
| 3.3.2 数据 | 第53-65页 |
| 3.3.3 介质模型 | 第65页 |
| 3.4 单一断层模型 | 第65-98页 |
| 3.4.1 单独反演 | 第66-84页 |
| 3.4.2 联合反演 | 第84-98页 |
| 3.5 双断层模型 | 第98-110页 |
| 3.5.1 单独反演 | 第98-105页 |
| 3.5.2 联合反演 | 第105-110页 |
| 3.6 结果与讨论 | 第110-115页 |
| 3.7 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| 第四章 熊本地震矩张量反演与滑动分布反演研究 | 第117-157页 |
| 4.1 引言 | 第117-118页 |
| 4.2 矩张量反演 | 第118-122页 |
| 4.3 滑动分布反演 | 第122-128页 |
| 4.3.1 数据 | 第122-128页 |
| 4.3.2 介质模型 | 第128页 |
| 4.4 单一断层模型 | 第128-139页 |
| 4.4.1 单独反演 | 第129-135页 |
| 4.4.2 联合反演 | 第135-139页 |
| 4.5 分段断层模型 | 第139-149页 |
| 4.5.1 单独反演 | 第139-144页 |
| 4.5.2 联合反演 | 第144-149页 |
| 4.6 结果与讨论 | 第149-155页 |
| 4.7 小结 | 第155-157页 |
| 第五章 实时校正场地放大系数研究 | 第157-181页 |
| 5.1 引言 | 第157-160页 |
| 5.2 相对场地放大系数 | 第160-166页 |
| 5.3 构建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 | 第166-169页 |
| 5.4 井下到地表的模拟 | 第169-174页 |
| 5.5 两个台站之间的模拟 | 第174-178页 |
| 5.6 小结 | 第178-181页 |
| 第六章 基于联合反演的熊本地震强地面运动预测 | 第181-203页 |
| 6.1 引言 | 第181-182页 |
| 6.2 地震动模拟方法 | 第182-186页 |
| 6.3 不考虑场地放大模拟 | 第186-189页 |
| 6.4 地表台站间的模拟 | 第189-194页 |
| 6.5 井下到地表的模拟 | 第194-201页 |
| 6.6 小结 | 第201-203页 |
|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203-207页 |
| 7.1 全文总结 | 第203-204页 |
| 7.2 研究展望 | 第204-207页 |
| 附录 | 第207-2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15-229页 |
| 致谢 | 第229-23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231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231-232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| 第232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232-2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