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2-24页 |
1.1 液晶 | 第12-13页 |
1.2 盘状液晶 | 第13-18页 |
1.3 D-A体系盘状液晶异源二聚体及三聚体 | 第18-22页 |
1.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2 实验材料、仪器设备及液晶性能表征手段 | 第24-30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1.2 试剂纯化方法 | 第25页 |
2.2 仪器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2.1 化学结构的表征 | 第25-26页 |
2.2.2 液晶性能的表征 | 第26页 |
2.3 液晶的表征手段 | 第26-28页 |
2.3.1 差示扫描量热法 | 第26-27页 |
2.3.2 偏光显微镜 | 第27页 |
2.3.3 X射线衍射 | 第27-28页 |
2.4 载流子迁移率的测试 | 第28-30页 |
2.4.1 测试设备 | 第28-29页 |
2.4.2 测试样品的制备 | 第29页 |
2.4.3 测试条件及方法 | 第29-30页 |
3 D-A柱状液晶异源二聚体和三聚体的合成 | 第30-52页 |
3.1 2-羟基-3,6,7,10,11-五戊氧基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1-32页 |
3.1.1 1,2-二戊氧基苯的合成 | 第31-32页 |
3.1.2 2,3,6,7,10,11-六戊氧基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2页 |
3.1.3 2-羟基-3,6,7,10,11-五戊氧基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2页 |
3.2 2-羟基-3,6,7,10,11-五丁氧基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2-33页 |
3.2.1 1,2-二丁氧基苯的合成 | 第32-33页 |
3.2.2 2,3,6,7,10,11-六丁氧基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3页 |
3.2.3 2-羟基-3,6,7,10,11-五丁氧基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3页 |
3.3 2,6-二羟基-3,7,10,11-四戊氧基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3-34页 |
3.4 伯胺基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4-40页 |
3.4.1 N-(5-溴戊基)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| 第34页 |
3.4.2 N-(6-溴己基)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| 第34页 |
3.4.3 N-(8-溴辛基)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| 第34-35页 |
3.4.4 N-(9-溴壬基)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| 第35页 |
3.4.5 N-(10-溴癸基)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 | 第35页 |
3.4.6 2-(5’-邻苯二甲酰亚胺戊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合成 | 第35-36页 |
3.4.7 2-(6’-邻苯二甲酰亚胺己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合成 | 第36页 |
3.4.8 2-(8’-邻苯二甲酰亚胺辛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合成 | 第36页 |
3.4.9 2-(9’-邻苯二甲酰亚胺壬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合成 | 第36-37页 |
3.4.10 2-(10’-邻苯二甲酰亚胺癸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合成 | 第37页 |
3.4.11 2,6-(10’-邻苯二甲酰亚胺癸氧基)-3,7,10,11-四(戊氧基)苯并菲合成 | 第37-38页 |
3.4.12 2-(10’-邻苯二甲酰亚胺癸氧基)-3,6,7,10,11-五(丁氧基)苯并菲合成 | 第38页 |
3.4.13 2-(5’-氨基戊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8页 |
3.4.14 2-(6’-氨基己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8-39页 |
3.4.15 2-(8’-氨基辛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9页 |
3.4.16 2-(9’-氨基壬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9页 |
3.4.17 2-(10’-氨基癸氧基)-3,6,7,10,11-五(戊氧基)苯并菲的合成 | 第39-40页 |
3.4.18 2,6-(10’-氨基癸氧基)-3,7,10,11-四(戊氧基)苯并菲的合成 | 第40页 |
3.4.19 2-(10’-氨基癸氧基)-3,6,7,10,11-五(丁氧基)苯并菲的合成 | 第40页 |
3.5 苝单亚胺二酯的合成 | 第40-44页 |
3.5.1 3,4,9,10-苝四羧酸钾的合成 | 第40-41页 |
3.5.2 3,4,9,10-苝四羧酸四正丁酯的合成 | 第41页 |
3.5.3 3,4,9,10-苝四羧酸四正戊酯的合成 | 第41页 |
3.5.4 3,4,9,10-苝四羧酸四正己酯的合成 | 第41-42页 |
3.5.5 3,4,9,10-苝四羧酸四正庚酯的合成 | 第42页 |
3.5.6 3,4,9,10-苝四羧酸四正辛酯的合成 | 第42页 |
3.5.7 苝-3,4-酸酐-9,10-苝二羧酸二正丁酯的合成 | 第42-43页 |
3.5.8 苝-3,4-酸酐-9,10-苝二羧酸二正戊酯的合成 | 第43页 |
3.5.9 苝-3,4-酸酐-9,10-苝二羧酸二正己酯的合成 | 第43页 |
3.5.10 苝-3,4-酸酐-9,10-苝二羧酸二正庚酯的合成 | 第43-44页 |
3.5.11 苝-3,4-酸酐-9,10-苝二羧酸二正辛酯的合成 | 第44页 |
3.6 D-A、D-A-D和A-D-A异源二聚体和三聚体的合成 | 第44-52页 |
3.6.1 异源二聚体5D10A4的合成 | 第44-45页 |
3.6.2 异源二聚体5D10A5的合成 | 第45页 |
3.6.3 异源二聚体5D10A6的合成 | 第45-46页 |
3.6.4 异源二聚体5D10A7的合成 | 第46页 |
3.6.5 异源二聚体5D10A8的合成 | 第46-47页 |
3.6.6 异源二聚体5D5A4的合成 | 第47页 |
3.6.7 异源二聚体5D6A4的合成 | 第47-48页 |
3.6.8 异源二聚体5D8A4的合成 | 第48-49页 |
3.6.9 异源二聚体5D9A4的合成 | 第49页 |
3.6.10 异源二聚体4D10A4的合成 | 第49-50页 |
3.6.11 异源三聚体ADA的合成 | 第50页 |
3.6.12 异源三聚体DAD的合成 | 第50-52页 |
4 D-A柱状液晶异源二聚体和三聚体液晶性能研究 | 第52-75页 |
4.1 异源二聚体5D10Am衍生物热性能及相行为 | 第52-60页 |
4.1.1 异源二聚体5D10A4液晶性能 | 第52-54页 |
4.1.2 异源二聚体5D10A5液晶性能 | 第54-56页 |
4.1.3 异源二聚体5D10A6液晶性能 | 第56-57页 |
4.1.4 异源二聚体5D10A7液晶性能 | 第57-58页 |
4.1.5 异源二聚体5D10A8液晶性能 | 第58-60页 |
4.2 异源二聚体5DnA4衍生物热性能及相行为 | 第60-66页 |
4.2.1 异源二聚体5D9A4液晶性能 | 第60-61页 |
4.2.2 异源二聚体5D8A4液晶性能 | 第61-63页 |
4.2.3 异源二聚体5D6A4液晶性能 | 第63-64页 |
4.2.4 异源二聚体5D5A4液晶性能 | 第64-66页 |
4.3 异源二聚体4D10A4衍生物热性能及相行为 | 第66-67页 |
4.3.1 异源二聚体4D10A4液晶性能 | 第66-67页 |
4.4 异源三聚体ADA和DAD衍生物热性能及相行为 | 第67-70页 |
4.4.1 异源二聚体ADA液晶性能 | 第68-69页 |
4.4.2 异源二聚体DAD液晶性能 | 第69-70页 |
4.5 小结 | 第70-75页 |
5 D-A柱状液晶异源二聚体和三聚体的载流子迁移率 | 第75-81页 |
5.1 渡越时间法 | 第75-76页 |
5.1.1 测试原理 | 第75-76页 |
5.1.2 载流子传输类型 | 第76页 |
5.2 异源二聚体(5D10Am,m=4,5,6,7,8;4D10A4)的载流子迁移率 | 第76-77页 |
5.3 异源二聚体(5DnA4,n=5,6,8,9,10)的载流子迁移率 | 第77-79页 |
5.4 异源三聚体(DAD和ADA)的载流子迁移率 | 第79页 |
5.5 小结 | 第79-81页 |
6 异源二聚体和三聚体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| 第81-87页 |
6.1 异源二聚体和三聚体分子结构 | 第81-82页 |
6.2 异源二聚体和三聚体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 | 第82-87页 |
7 工作总结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7.1 工作总结 | 第87-88页 |
7.2 工作展望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4页 |
附录A | 第94-136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