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8页 |
1.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7页 |
1.2.1 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 | 第15-19页 |
1.2.2 植被-土壤-微生物反馈研究 | 第19-24页 |
1.2.3 森林演替驱动力研究 | 第24-25页 |
1.2.4 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 | 第25-27页 |
1.3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8-35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8-29页 |
2.2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9-30页 |
2.2.1 研究目标 | 第29页 |
2.2.2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2.3 技术路线 | 第30页 |
2.4 研究方法 | 第30-35页 |
2.4.1 样地设置 | 第30-32页 |
2.4.2 土壤样品采集 | 第32页 |
2.4.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| 第32-33页 |
2.4.4 植被调查 | 第33页 |
2.4.5 土壤微生物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4.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-土壤-微生物协同演变研究 | 第35-61页 |
3.1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7页 |
3.1.1 植被因子 | 第35-37页 |
3.1.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1.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| 第38-53页 |
3.1.4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| 第53-54页 |
3.1.5 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3.2 讨论 | 第57-60页 |
3.3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刺槐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| 第61-84页 |
4.1 结果与分析 | 第61-80页 |
4.1.1 细根养分特征 | 第61页 |
4.1.2 根际土壤养分特征 | 第61-62页 |
4.1.3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| 第62-71页 |
4.1.4 根际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| 第71-78页 |
4.1.5 环境因子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4.2 讨论 | 第80-82页 |
4.3 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五章 不同健康度刺槐人工林林地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| 第84-107页 |
5.1 结果与分析 | 第84-103页 |
5.1.1 植被因子 | 第84-86页 |
5.1.2 土壤养分特征 | 第86页 |
5.1.3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 | 第86-95页 |
5.1.4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 | 第95-100页 |
5.1.5 土壤养分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| 第100-103页 |
5.2 讨论 | 第103-105页 |
5.2.1 健康与不健康林地土壤养分特征 | 第103页 |
5.2.2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 | 第103-104页 |
5.2.3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 | 第104-105页 |
5.2.4 土壤养分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| 第105页 |
5.3 小结 | 第105-107页 |
第六章 刺槐参与下的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| 第107-136页 |
6.1 结果与分析 | 第107-132页 |
6.1.1 林分特征 | 第107-108页 |
6.1.2 凋落物及土壤养分特征 | 第108-110页 |
6.1.3 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| 第110-120页 |
6.1.4 林地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| 第120-131页 |
6.1.5 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| 第131-132页 |
6.2 讨论 | 第132-135页 |
6.3 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第七章 刺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驱动因子分析 | 第136-149页 |
7.1 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驱动因子分析 | 第136-142页 |
7.1.1 植被与土壤因子与林地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 | 第136-139页 |
7.1.2 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| 第139-140页 |
7.1.3 刺槐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网络分析 | 第140-142页 |
7.2 刺槐细根和土壤养分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| 第142-147页 |
7.2.1 刺槐细根和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42-144页 |
7.2.2 细根与根际土壤养分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| 第144-145页 |
7.2.3 刺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| 第145-147页 |
7.3 讨论 | 第147-148页 |
7.4 小结 | 第148-149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9-152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49-150页 |
8.2 创新之处 | 第150-151页 |
8.3 研究展望 | 第151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72页 |
致谢 | 第172-17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