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4页 |
1.1 晚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 | 第14-19页 |
1.1.1 末次间冰期气候与环境变化特征 | 第15-16页 |
1.1.2 末次冰期气候与环境 | 第16-18页 |
1.1.3 全新世气候与环境 | 第18-19页 |
1.2 晚第四纪以来西风区气候与环境变化 | 第19-24页 |
1.2.1 西风区末次间冰期气候与环境变化 | 第20-22页 |
1.2.2 西风区末次冰期气候与环境变化 | 第22页 |
1.2.3 西风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模式 | 第22-24页 |
1.3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4-30页 |
1.3.1 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| 第25页 |
1.3.2 叶蜡单体氢同位素研究进展 | 第25-27页 |
1.3.3 GDGTs研究进展 | 第27-30页 |
1.4 论文选题及整体思路 | 第30-34页 |
1.4.1 选题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| 第30-32页 |
1.4.2 整体思路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、样品采集与年代序列 | 第34-53页 |
2.1 新疆鹿角湾黄土剖面所在区域概况 | 第34-38页 |
2.1.1 新疆黄土分布 | 第34-36页 |
2.1.2 现代气候及水汽来源 | 第36-37页 |
2.1.3 区域植被 | 第37-38页 |
2.2 青藏高原江错的区域概况 | 第38-41页 |
2.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38-39页 |
2.2.2 现代气候及水汽来源 | 第39-41页 |
2.3 新疆博斯腾湖的区域概况 | 第41-44页 |
2.3.1 自然地理概况与研究进展 | 第41-43页 |
2.3.2 现代气候及水汽来源 | 第43-44页 |
2.4 样品采集与定年 | 第44-53页 |
2.4.1 新疆鹿角湾(LJW10)黄土剖面 | 第44-46页 |
2.4.2 青藏高原江错JC-2014-1 钻孔 | 第46-47页 |
2.4.3 新疆博斯腾湖BST12B钻孔 | 第47-53页 |
第三章 试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| 第53-60页 |
3.1 黄土有机碳同位素测量与数据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1.1 黄土有机前处理 | 第53页 |
3.1.2 黄土有机碳同位素测量 | 第53-54页 |
3.1.3 有机碳同位素数据分析 | 第54页 |
3.2 叶蜡单体氢同位素测量与数据分析 | 第54-56页 |
3.2.1 有机前处理 | 第54-55页 |
3.2.2 正构脂肪酸浓度测量 | 第55页 |
3.2.3 正构脂肪酸单体氢同位素测量 | 第55-56页 |
3.3 GDGTs测量方法与数据分析 | 第56-58页 |
3.3.1 有机前处理 | 第56页 |
3.3.2 分离 | 第56-57页 |
3.3.3 GDGTs仪器测量 | 第57-58页 |
3.4 其他湖泊沉积物常规气候代用指标测量方法 | 第58-60页 |
3.4.1 粒度测量 | 第58页 |
3.4.2 XRF元素扫描 | 第58-59页 |
3.4.3 色度 | 第59页 |
3.4.4 烧失量 | 第59页 |
3.4.5 湖泊沉积物薄片制作及鉴定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鹿角湾黄土有机碳同位素全新世夏季降水定量重建与区域气候变化 | 第60-70页 |
4.1 新疆天山表土有机碳同位素-夏季降水转换函数的建立 | 第60-64页 |
4.2 西风核心区夏季降水定量重建 | 第64-66页 |
4.2.1 LJW10 黄土剖面TOC和有机碳同位素结果 | 第64-65页 |
4.2.2 区域有机碳同位素结果对照 | 第65-66页 |
4.3 区域记录对比及驱动机制探讨 | 第66-70页 |
第五章 西风区全新世夏季降水同位素与西风环流演化 | 第70-84页 |
5.1 青藏高原湖泊叶蜡单体氢同位素古气候指示意义 | 第70-74页 |
5.1.1 叶蜡氢同位素与夏季降水同位素的关系 | 第70-71页 |
5.1.2 西风环流影响区域夏季降水同位素与夏季西风强度的关系 | 第71-73页 |
5.1.3 叶蜡氢同位素与夏季西风强度之间的关系 | 第73-74页 |
5.2 青藏高原江错全新世叶蜡氢同位素结果 | 第74-76页 |
5.3 区域记录对比与全新世西风环流空间演化特征 | 第76-81页 |
5.3.1 与石笋氧同位素对照 | 第76-77页 |
5.3.2 与青藏高原其他湖泊叶蜡单体氢同位素对照 | 第77-81页 |
5.4 气候模拟与驱动机制分析 | 第81-84页 |
第六章 晚第四纪西风区博斯腾湖记录的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 | 第84-106页 |
6.1 气候代用指标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| 第84-89页 |
6.1.1 GDGTs指标 | 第84页 |
6.1.2 粒度指标 | 第84-87页 |
6.1.3 XRF元素扫描指标 | 第87-88页 |
6.1.4 湖泊沉积物色度指标 | 第88页 |
6.1.5 湖泊沉积物烧失量指标 | 第88页 |
6.1.6 湖泊沉积物微观结构 | 第88-89页 |
6.2 博斯腾湖末次间冰期以来岩芯沉积相与湖泊演化历史 | 第89-95页 |
6.2.1 BST12B和 BST12C钻孔XRF扫描结果对照 | 第89-91页 |
6.2.2 BST12B顶部23 m岩芯沉积相划分 | 第91-94页 |
6.2.3 基于薄片微观鉴定技术讨论BST12B岩芯特定层位沉积相特征 | 第94-95页 |
6.3 西风区末次间冰期以来区域气候记录对比及可能的驱动机制 | 第95-106页 |
6.3.1 西风区末次间冰期以来温度重建 | 第95-99页 |
6.3.2 末次间冰期以来博斯腾湖湖泊水位波动与西风区湿度变化 | 第99-103页 |
6.3.3 西风区末次间冰期以来湿度变化可能的驱动机制浅析 | 第103-10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6-110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06-108页 |
7.1.1 新疆黄土有机碳同位素定量重建的全新世夏季降水变化 | 第107页 |
7.1.2 西风区全新世夏季降水同位素与西风环流演化 | 第107-108页 |
7.1.3 晚第四纪西风区博斯腾湖记录的湖泊环境与气候变化 | 第108页 |
7.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34页 |
附录1 博斯腾湖长钻孔岩芯照片 | 第134-137页 |
附录2 博斯腾湖BST12B钻孔分样记录与岩性描述 | 第137-143页 |
附录3 鹿角湾(LJW10)全新世黄土有机碳同位素定量重建的夏季降水数据 | 第143-147页 |
附录4 中文图表目录 | 第147-152页 |
附录5 英文图表目录 | 第152-159页 |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59-161页 |
致谢 | 第161-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