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关于IPO业绩变脸现象及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2.2 关于审计监管影响证券市场的文献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2.3 相关文献简评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IPO业绩变脸及审计监管的理论分析和制度介绍 | 第18-26页 |
2.1 创业板IPO业绩变脸的定义和衡量 | 第18-19页 |
2.2 审计监管供求理论分析 | 第19-22页 |
2.2.1 审计监管的需求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2.2 审计监管的供给分析 | 第20页 |
2.2.3 审计监管的供求均衡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3 我国创业板审计监管的基本制度 | 第22-26页 |
2.3.1 我国创业板审计监管的适用的法律法规 | 第22-23页 |
2.3.2 我国审计监管适用的配套机制 | 第23-24页 |
2.3.3 对我国证券市场审计监管制度的理论性评价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2014年来创业板IPO后业绩变脸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| 第26-39页 |
3.1 创业板IPO后业绩变脸现象描述 | 第26-27页 |
3.1.1 数据来源 | 第26页 |
3.1.2 创业板IPO业绩变脸现象严重 | 第26-27页 |
3.2 创业板IPO业绩变脸公司的特征 | 第27-30页 |
3.2.1 关联交易频繁 | 第27-29页 |
3.2.2 应收账款增长异常 | 第29-30页 |
3.3 创业板IPO业绩变脸公司的审计师特征 | 第30-35页 |
3.3.1 发审委联系 | 第30-33页 |
3.3.2 审计收费溢价 | 第33-35页 |
3.4 基于审计的变脸原因分析 | 第35-39页 |
3.4.1 创业板IPO审计风险高 | 第35-36页 |
3.4.2 创业板IPO审计易出现审计合谋 | 第36-39页 |
第4章 创业板IPO业绩变脸:基于审计监管制度的问题分析 | 第39-43页 |
4.1 多头监管主体相互依赖和推诿 | 第39-40页 |
4.1.1 多头监管导致监管责任不明确 | 第39页 |
4.1.2 多头监管致使监管低效率 | 第39-40页 |
4.2 对IPO造假处罚力度过轻 | 第40-42页 |
4.3 审计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| 第42-43页 |
4.3.1 缺少执行细则 | 第42页 |
4.3.2 法律诉讼环境不够完善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改进创业板IPO审计监管制度的建议 | 第43-48页 |
5.1 明确各监管部门职权并严格依法行权 | 第43-44页 |
5.1.1 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权划分 | 第43页 |
5.1.2 严格依法实施行政监管 | 第43-44页 |
5.2 规范和丰富IPO审计程序 | 第44-45页 |
5.2.1 严格规范IPO审计程序 | 第44页 |
5.2.2 适当增设特殊审计程序和环节 | 第44-45页 |
5.3 提高审计市场准入门槛 | 第45-46页 |
5.3.1 提高注册会计师准入标准 | 第45页 |
5.3.2 提高对事务所合伙人的评估要求 | 第45-46页 |
5.4 加大审计监管力度 | 第46-48页 |
5.4.1 加大审计监管的范围和频率 | 第46-47页 |
5.4.2 加大对违规舞弊者的处罚力度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